《白衣俠女》
【本書體例】
王占君著。23章,30萬3千字。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小說寫的是清嘉慶年間王聰兒領導的白蓮教起義。故事從1795年初夏開始。襄陽地區的白蓮教首領齊林及一百多名教友被叛徒出賣,慘遭殺害,至使起義計劃失敗。在嚴峻的形勢下,王聰兒果斷地率領起義隊伍開進了地處陜鄂交界的“南山老林”,利用這里地勢險要、人跡罕至的優勢,發展群眾,擴大白蓮教的影響,同清政府展開斗爭。在王聰兒的帶領下,義軍“火燒呂堰驛”、“智取孝感縣”,會師鎮安城,轉戰千里,威震中原,義軍隊伍由最初的兩千多人發展到二十多萬人。嘉慶皇帝命御前領侍衛內大臣、子爵德楞太親往圍剿,以數十萬官兵圍追堵截,王聰兒所率的襄陽義軍仍在白帝城突出,復振聲威,并誅殺了頑敵楊國仲。后終因寡不敵眾,叛徒出賣,被圍于南山老林。王聰兒為掩護各路義軍突圍,自己挺身而出將敵人牽制卸花坡。王聰兒懲辦了奸細,舉義旗跳崖犧牲。
歷史有時真會開“玩笑”。五十年代,當香港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搞得如火如荼、風起云涌的時候,而此時,作為武俠小說真正發源地的中國大陸,文壇上的武俠小說卻寥若晨星,這種“沉寂”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才被打破。《白衣俠女》就是一個打破“沉寂”的“先驅者”。
作品初稿成于1978年2月,定稿于1981年3月,在這一時期涉足武俠小說的作家并不多。《中國武俠小說史略》寫道:“一位中年作家王占君創作了一部表現清代白蓮教的題名為《白衣俠女》的小說,銷售量大得驚人。這是中國武俠小說第五次浪潮的開先之作。”萬事開頭難,人們對第一位登臺舞蹈的演員總是寬容的,然而《白衣俠女》并不粗糙、稚嫩。作品的主要情節是有史可依的,如“黃龍蕩起義”、“激戰大洪山”、“火燒呂堰驛”、“會師鎮安城”、“卸花坡跳崖”等等。在這些史實的基礎上,作者構筑了《白衣俠女》的故事框架。
文學藝術并不等于生活原樣的翻版,作者深諳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之間的關系。他在原有的歷史事件中,添加了許多虛構的人物事件,使小說的情節更加曲折、動人,主體思想、主要人物更加突出。為表現義軍,作者虛構了王聰兒的父親王清,王聰兒的師父靜凡,楊國仲的養子楊升;為表現反面人物,作者虛構了惡霸楊國仲及其死黨。這些虛構的人物不僅是為了小說藝術結構的完美,更重要是通過他們與其他人物構成密集的關系網絡,產生復雜的恩怨糾葛,以集中揭示當時的種種社會矛盾,尊重歷史,而又超越歷史,由于作者的大膽假論,擺脫了歷史真實的束縛,才塑造出比原來人物個性更加鮮明、更加豐滿的系列形象。
王聰兒作為《白衣俠女》的主人公,是作者傾注精力和筆墨最多的一個人物。作者賦予她濃郁的理想主義和傳奇色彩,從小說開頭肅穆、莊嚴場面的陪襯,到結尾王聰兒跳崖犧牲悲壯場景的烘托,無不體現了作者精心塑造人物的用心良苦。小說中的反面人物沒有臉譜化、程式化,較之正面人物覺得更有特色。劉半仙,一個串走江湖,為人指點迷津的算卦先生參加了白蓮教起義,擔任軍師。在他身上從一參加就存在著投機革命,功成名就的功利主義思想,而他對清政府腐朽的統治也非常不滿,這就使他性格中充滿對立統一的矛盾。劉半仙與表兄對酌中酒多失言,泄露了起義秘密,義軍領袖齊林和一百多教友被害,這使他處于深深的懊悔和恐懼之中。而楊家坪突圍,劉半仙巧用詐降計大破清軍又顯示了他的才華和對義軍的“忠心”,但他最后又經不住表兄陳夫之的威逼利誘走上了叛變的道路。可以說劉半仙的結局,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必然又出于偶然,在這個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著重從細微處入手,劉半仙出場時言語的與眾不同,把玩古玩、出謀劃策時的賣弄,詩詞中流露出的野心,都為這個人物形象添上了不可缺少的一筆。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作者成功地將古典章回式小說與現代小說的表現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故事有頭有尾,脈絡清晰又曲折多變,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而小說中自然景物的刻畫與人物心理活動的結合,正是體現了作者對現代小說藝術表現方法的借鑒。
以王占君的《白衣俠女》為代表的少數小說率先突破了武俠題材的禁區,為八十年代的通俗小說、武俠小說的崛起奏響了序曲,其功勞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這不等于說《白衣俠女》完美無缺。這畢竟是艱難的第一步,人們是不會忘記的。
上一篇:《白玉老虎》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白衣方振眉》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