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訣》
【本書體例】
金童著。約44萬字。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無錫紅梅山莊莊主上官伯勛之子上官英,出外游歷,遇好友被奸婦害死,決意為友復仇,遂與武林魔頭茅山賊道結(jié)下怨仇。他得到江湖前輩高手棲霞二老指點,潛上馬跡山,找到無價之寶鴛鴦劍。無意中撞見少女史玉與鋼爪道人拼死相斗,便出手救援。二人分用鴛鴦二劍,得心應手,殺死惡道,不禁互生愛慕之情。但報明身份后,才知史玉之父飛鵝堡主史剛卻是上官家的世仇。兩人只得分手,然而眷眷戀情,已是難舍難離。洞悉此情的一塵大師、太湖漁隱、棲霞二老等武林豪杰乘機撮合,使兩家捐棄前嫌,同意結(jié)為姻親。不料茅山賊道為獨霸武林,暗派詭計多端的沈子方潛伏在史剛門下,屢次施放毒計挑撥,又使方結(jié)秦晉之好的兩家反目為仇。史玉憤而出走,上官英也獨身闖蕩江湖尋找未婚妻。其間一相情愿、傾注戀情的女俠華紫研又緊追上官不放,致使幾人間生出無限誤解和波瀾。
上官英為尋史玉,誤入淫庵,被眾尼娼錮禁求歡,后得師父漁隱相救,才脫身欲海。史玉卻因神志失常誤入天目二怪的寒風谷,下于囹圄之中。上官英救人心切,私下闖谷,也陷入機關(guān)。武林群雄因天目二怪武功超群、谷中異常險惡,未敢妄動,請出天下高手,經(jīng)過幾進幾出的血肉廝殺,才救出人質(zhì)。上官與史家再議婚事,不料沈子方又設毒計誣陷,使脾氣暴烈的史剛以為其女未婚先孕敗壞名聲,將她再次驅(qū)趕出走,即將舉行的婚事又告破裂。兩人孤苦相依,無意中食了淫亂心性的黃櫪果,按捺不住春情,真做出野合之事,醒后憤而欲死,幸得一塵大師、雪山神尼苦言相勸,方才草草成婚。華紫研一腔戀情無處寄托,只得怏快出家為尼。
太湖翠云莊主陸伯通續(xù)弦吳柳花,卻引來與其通奸的一伙匪人。吳柳花與陸昌用毒蛇害死陸伯通,招來四毒十惡等惡人,霸占翠云莊,又欲定計害死陸昌之子陸鼎。江湖群雄見此不平,救出陸鼎,授其絕技,又于一年后,大會翠云莊,盡殲群惡,陸鼎血刃仇人,為父報仇。此時忽然傳來上官英、史玉雙雙殉情的消息。原來沈子方再設毒計,假冒上官伯勛、史剛的書信,譴責二人不孝不義,令速自裁。史玉產(chǎn)下二子,受此刺激,痛不欲生,遂尋短見。上官英雖識破奸計,但救護史玉未成,于殺死茅山賊道活幽靈后,也自殺殉情。
群雄見狀,大為悲慟,然史家仍與上官家爭執(zhí)不休,不肯將二人合葬。經(jīng)一塵大師出面講情,才勉強應允。下葬之日,茅山賊道諸匪派人化裝前來擾亂,群雄趕到,殺退惡道,將上官英遺信展示,兩家才恍然大悟,殺死沈子方,將二子女下葬,名曰“雙劍墳”。二個孤兒被雪山神尼抱去收養(yǎng)。
這部作品描繪了江湖中一個纏綿哀怨、悲凄慘烈的愛情悲劇故事。在現(xiàn)代武俠小說史上,專門描寫悲劇題材的代表,當數(shù)民國三四十年北方四大家之一的王度廬,他被譽為“悲劇俠情”之祖,并形成一派,對其后的臺港武俠小說家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書即為其例。
一般來說,“兒女情長”四字似應與現(xiàn)代武俠小說無緣,英雄自有英雄之情,梟雄亦有梟雄之意,皆非兒女可比。然而,本書卻偏偏在兒女之情上一味做文章,其新奇,可想而知,其難度,也不言而喻。作者筆下安排結(jié)有武林世仇的紅梅山莊莊主上官伯勛與飛鵝堡主史剛兩家的兒女上官英、史玉相戀,以此為經(jīng);復以武林群雄與茅山賊道的爭斗為緯,交織出一幅善與惡,人欲與信條之間的沖突畫面。如果上官家與史家的仇怨一開始就堅不可去,倒也罷了,一對小兒女只得遙相寄情,或是索性叛逆家庭,大膽結(jié)合。然而,作品卻著意塑造出一個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及的矛盾環(huán)境。上官、史家經(jīng)群雄撮合,本已盡棄前嫌,同意結(jié)為秦晉之好;卻又因奸人的挑撥,勢同水火。待到一番磨難之后,上官英與史玉的深情更如膠似漆,終于山回路轉(zhuǎn),重歸于好。此時,奸人的毒計再度得逞,一對小兒女只得再行出走,浪跡天涯。作品即以這種一正一反,一起一伏的手法,將情節(jié)引入深化,終于以二人雙雙殉情戛然而止。
追根尋源,作品意欲表現(xiàn)的釀成悲劇的原因,非在奸人的毒計挑撥,而在于武林豪俠中普遍存在的貌似剛烈,實為狹窄的心胸器量。以書中情節(jié)而度,如果上官伯勛與史剛并非心存芥蒂,一言不合,即行反目,那么沈子方的伎倆在一番對證之后早應敗露。作品為了達到計劃的悲劇性高潮,有意將這種誤會一再拖延、發(fā)展。惜乎對兩方家長的心理、性格描寫過于淺顯,因而使人讀之有人工斧鑿的牽強之感。聲名顯赫的武林群雄,竟在一個茅山賊道麾下的無名鼠輩挑撥中,束手無策。如此直率、簡單的頭腦,似不應見于久歷江湖險惡的豪俠。作品也許為了掩飾這類情節(jié)上的失于常理,一再渲染上官、史玉二人之死,乃為天意,前世所定,實際上卻沖淡了緊扣人心的人世間現(xiàn)實感情。
上一篇:《龍鳳寶釵緣》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龍虎斗京華》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