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竊讀記》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林海音
轉過街角,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松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下課從學校急急趕到這里,身上已經汗涔涔地,總算達到目的地——目的可不是三陽春,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我乘著慢步給腦子一個思索的機會:“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最后嫁給誰?那本書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錯。……”走到三陽春的門口,便可以看見書店里仍像往日樣地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了?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
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柜的夾縫,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到底擠到里邊來了。在一片花綠封面的排列隊里,我的眼睛過于急忙地尋找,反而看不到那本書的所在,從頭來,再數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我多么高興,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時抵達的,還有一只巨掌,五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
“你到底買不買?”
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全部回過頭來,面向著我。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慚而尷尬,漲紅了臉。我抬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板,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這種聲氣對待我。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嗎?”其實我的聲音是多么軟弱無力!
在眾目睽睽之下,我幾乎是狼狽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后面緊跟著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氣對我還算是寬容的,仿佛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但我是偷竊了什么嗎?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
曾經有一天,我偶然走過書店的窗前,窗里剛好擺了幾本慕名很久而無緣一讀的名著,欲望推動著我,不由得走進書店,想打聽一下它的價錢。也許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沒有人過來招呼,我就隨便翻開一本擺在長桌上的書,慢慢讀下去,讀了一會兒仍沒有人理會,而書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貫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過來一位店員,我趕忙合起書來遞給他看,像煞有介事地問他價錢,我明知道,任何便宜價錢對于我都是枉然的,我決沒有多余的錢去買。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條不費一文讀書的門徑,下課后急忙趕到這條“文化街”,這里書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機會。
一頁,兩頁,我如饑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我很快樂、也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有時一本書我要分別到幾家書店去讀完,比如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我再在這家書店站下去的話,我便要知趣地放下書,若無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顧客正多著的書店,就是因為那樣可以把矮小的我擠進去,而不致被人注意。偶然進來看看閑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買一本的,實在沒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是像個小偷似的。有時我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仿佛我是與他同來的小妹妹或者女兒。
最令人開心的還是下雨天,感謝雨水的灌溉,越是傾盆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呆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總不好意思趕走吧?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是怎樣高興地喊著:“再大些!再大些!”
但我也不是個讀書能夠廢寢忘食的人,當三陽春正上座,飄來一陣陣炒菜香時,我也餓得饑腸轆轆,那時我也不免要做個白日夢:如果袋中有錢夠多么好!到三陽春吃碗熱熱的排骨大面,回來這里已經有人給擺上一張彈簧沙發,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著看。我的腿真夠酸了,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持另一條,有時忘形地撅著屁股依賴在書柜旁,以求暫時的休息。明明知道回家還有一段路程好走,可是求知的欲望這么迫切,使我舍不得放棄任何可捉住的竊讀機會。
為了解決肚子的饑餓,我又想出一個好辦法,臨來時買上兩個銅板(兩個銅板或許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當智慧之田豐收,而胃袋求救的時候,我便從口袋里掏出花生米來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須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過來,細碎的花生皮便像雪花樣地飛落下來。
但在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靈確受了創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而且產生了對人類的仇恨。有一次剛好讀到一首真像為我寫照的小詩時,更增加了我的悲憤,那小詩是一個外國女詩人的手筆,我曾抄錄下來,貼在床前,傷心地一遍遍讀著,小詩說:
我看見一個眼睛充滿熱烈希望的小孩,
在書攤上翻開一本書來,
讀時好似想一口氣念完。
開書攤的人看見這樣,
我看見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從來沒有買過書,
所以請你不要在這里看書。”
小孩慢慢地踱著嘆口氣,
他真希望自己從來沒有認過字母,
他就不會看這老東西的書了。
窮人有好多苦痛,
富的永遠沒有嘗過。
我不久又看見一個小孩,
他臉上老是有菜色,
那天最少是沒有吃過東西——
他對著酒店的凍肉用眼睛去享受。
我想著這個小孩情形必定更苦,
這么餓著,想著,這樣一個便士也沒有。
對著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
他免不了希望他生來沒有學會吃東西。
我不再去書店,許多次我經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但一次,兩次,我下意識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終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地停下來,我仍愿一試,因為一本新書的出版廣告,我從報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慣技,又把自己藏在書店的一角。當我翻開第一頁時,心中不禁輕輕呼道:“啊!終于和你相見!”這是一本暢銷的書,那么厚厚的一冊,拿在手里,看在眼里,都夠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訓,我更小心地不敢貪懶,多串幾家書店更妥當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難堪。
每次從書店出來,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腦子被書中的人物所擾,踉踉蹌蹌,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來,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訴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書店的一角時,被快樂激動得忘形之軀,便險些撞到樹干上去。
可是明天走過幾家書店卻看不見那本書時,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勁的書被人搶去一樣,我暗暗焦急,并且詛咒地想:皆因沒有錢,我不能占有讀書的全部快樂,世上有錢的人這樣多,他們把書買光了。
我慘淡無神地提著書包,抱著絕望的心情走進最末一家書店,昨天在這里看書時,已經剩了最后的一冊,可不是,看見書架上那本書的位置換了另外的書,心整個沉下了。
正在這時,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走過來了,看那樣子是來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書架,裝作沒看見。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
“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
啊,我接過書害羞的不知應當如何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被沖動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書本的黑字上。
當書店里的日光燈忽地亮了起來,我才覺出站在這里讀了兩個鐘點了。我合上最后一頁——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頭找尋那耳朵上架著鉛筆的人,好交還他這本書。在遠遠的柜臺旁,他向我輕輕地點點頭,表示他已經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書放回書架上。
我低著頭走出去,黑色多皺的布裙被風吹開來,像一把支不開的破傘,可是我混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記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送進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國文先生鼓勵我們用功的話:
“記住,你是吃飯長大;也是讀書長大的!”
但是今天我發現這句話還不夠用,它應當這么說:
“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
1952年8月10日
〔注〕便士:英國的輔幣,100個便士等于一英鎊。
如果把林海音的這種行為叫做“竊讀”,那么,差不多所有的讀書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因為,只有極少的富家子弟才可能見書就買,而見書就買者卻又未必認真閱讀。反而是像作者這樣的“竊讀者”才會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地讀書,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的讀書人才能用自己的眼光在書海之中去挑選,去比較,去鑒別。每一個學者差不多都是從泡書店開始,然后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有選擇地買書。上海人把這稱之為“淘書”,“淘”到一本期待已久的好書,真是其樂無窮。林海音是聞名遐邇的名作家,她的丈夫夏凡(承楹)又是臺灣的大出版機構“純文學出版社”的負責人,家里必定藏書豐富,但她難忘的卻是少年時代的“竊讀”,這是什么道理?因為真正的讀書是從這里起步的,每每想到這里,會萌動溫暖和愛意。
一個心中常有愛意萌動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充實的。
林海音的文章行云流水,看起來好像無規律可尋,其實還是很有章法的:
為什么未到書店,先提“三陽春”飯館?而且讓“三陽春”炒菜的香味三次出現在書中?她正是用腹中的饑餓來襯托精神上的饑渴感。在書店里“竊讀”,如“過屠門而大嚼”,十分暢意,腹中的饑餓卻只能用兩個銅板的花生來補救,窮孩子的兩種饑餓,全部躍然紙上了。
林海音先告訴讀者,遇到“一只巨掌,五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你到底買不買?’”于是“她”狼狽地跨出了店門。
再告訴讀者:“終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地停下來,我仍愿一試,因為一本新書的出版廣告,我從報上知道好多天了。”于是“又把自己藏在書店的一角”。
最后,出人意料的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在這波瀾起伏之中,愛意涌現出來了,“人間自有真情在”啊!
上一篇:《魯迅·秋夜》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賈平凹·秦腔》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