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樓》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清人李雨堂 (亦稱西湖散人)編撰。全書十四卷,六十八回。成書年代為嘉慶十三戊辰,即公元1808年。現存有多種版本:羊城長慶堂刊本,近文堂刊本,沈鶴記書局石印本,六卷。又名 《萬花樓楊包狄演義》、《大宋楊家將文武曲星包公狄青演傳》,亦名《大宋楊家將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傳》。
書敘宋真宗命內監陳琳選美。太原府總兵狄廣之妹狄千金,美而才,被選為頭名秀女。依依惜別之際,其母岳氏取出玉鴛鴦一對,分與狄千金與狄廣收藏。入朝,真宗將千金賜與八王爺為妃。
次日,欽差孫秀奉命往山西賜銀兩與眾秀女父母。八王爺囑狄妃修書一封,命孫欽差捎往狄府。誰料孫秀先人對狄氏素有積怨,故藏匿書信,謊報狄千金已懸梁而死,圣旨命密訪父母問罪。岳氏聞訊頓時氣絕。狄廣懼禍,辭官回歸故土。
其時契丹興兵,邊書告急,真宗御駕親征。劉皇后聞知李妃產下太子,為爭寵,乃與內監郭槐設下貍貓易太子之計,又命宮女寇承御將太子拋入金水池中,幸遇陳琳,把太子救往南清宮,交于八王爺認作親生。劉氏又欲焚宮燒死李妃,得寇承御報信,李妃才連夜逃出內宮。
后狄廣病故,長女已嫁,子狄青年方九歲。母子相依為命,苦度歲月。誰料洪水泛濫,子母漂流,各分一處。王禪老祖將狄青救至峨嵋山,授其兵機武藝。
真宗連征十一載,奏凱還朝,方知八王爺去世,又痛悼李妃母子之難,冊立八王爺長子 (李妃所生) 為太子。次年,真宗崩,太子即位,號仁宗。選龐洪之女為西宮昭儀,命龐洪入相,龐洪婿孫秀進兵部尚書,二人權傾中外。
契丹攘擾雖平,西戎日見強威。趙元昊作叛,三關口主將楊宗保上本告急。仁宗降旨求賢。王禪老祖命已隨他習藝七載的狄青下山扶助宋君,并與親人相會。狄青至汴京,窮困中與張忠、李義結為兄弟。一日,三人來到一酒肆,得知制臺胡坤之子胡倫強占宅地,建成萬花樓,不準他人登樓。狄青等激于義憤,打死了胡倫。開封府尹包拯思忖三人系除卻民害,故有心開釋,放走狄青,將張、李暫禁牢中。狄青投千總林貴營中。屈身于微員之下,壯志難酬,因急于自薦,粉壁題詩,孫秀趁機將狄問成死罪。得汝南王討情,改打二十軍棍。狄青被毒棍打傷,蒙相國寺隱修和尚調治,方得痊愈。適逢靜山王來寺,甚愛狄青,贈先王金刀,令其立斬孫秀。狄青一路上尋覓孫秀不著,降猛駒誤入龐府,險遭龐、孫毒手。得狄府舊仆李繼英報信,翻墻入吏部韓琦府中,藏于御書樓中,才免受搜捕。
南清宮菏花池內,妖龍作祟,韓吏部保薦狄青降服火龍。火龍頓時化為寶駒。狄后之子潞花王遂將此駒賜于狄青。狄后命狄青進見,問明家世,又有玉鴛鴦為憑,姑侄相認,骨肉重逢。真宗遵狄太后旨,擬封狄青為王,狄青無功不愿受祿,請御教場比武。狄力挫群雄,刀劈王提督,天子即授其一品之職。
龐洪等保奏狄青為征衣正解官,勇平王之婿石玉為副。三奸算計合謀公報私仇,欲置狄、石于死地。狄青請包公奏明,赦張忠、李義,一同護解征衣。夜宿安仁縣驛,有怪作祟,石玉緊緊追趕,怪卻變為寶槍。王禪老祖召石玉至峨嵋山,教習槍法。當夜,北極玄武圣帝下凡,贈狄青人面金牌與內藏三枝七星箭的葫蘆,助其建功立業,安民保國。行至潼關,潼關總兵馬應龍,奉龐洪之命,要除掉狄、石,于是派有席云之技的飛山虎劉慶結果狄青性命。礙于玉鴛鴦的霞光,劉慶難傷狄青,反被狄青射中左腿。至平陽,狄青巧入姐夫張文的酒肆,母子、姐弟重逢。張文與劉慶相善,盜藏了云帕,巧服劉慶。
眾將兵冒風霜,日夜兼程。到關限期將至又逢雨雪交加,狄青只得去擇地安營,夜宿報恩寺。磨盤山強盜牛健、牛剛得孫秀之弟孫云書信,連夜劫取征衣,又投奔西戎贊天王。焦廷貴奉元帥將令催取征衣,知征衣被劫,引狄青來至大狼山,欲討回征衣。狄青恃法寶殺贊天王、子牙猜等。無奈番兵眾多,被密密圍住。焦廷貴挑了二人首級,要先回邊關,報請元帥增援,夜投五云汛守備李成家。李成夫婦將焦灌醉,拋于山間水窖之中,李成父子取首級往三關冒功。狄青趕到三關,楊元帥怒其失去征衣,欲行斬首。后真相大白。牛健見大勢已去,遂送還征衣。楊宗保乃奏明狄青退敵之功,舉薦狄青為帥,本中不提失去征衣之事。李成妻沈氏為報仇,至汴京,訴于其兄沈國慶,國慶費銀四萬,求龐洪做得一紙御狀,欲置狄、楊于死地。夫人尹氏苦勸不從,自縊身亡。沈國慶命埋于后園土窖之中。尹氏鬼魂向包公哭訴。
包公歸朝,至陳橋遇雙目失明的李妃,方知十八年前李妃遭劉后、郭槐謀害之冤情。包公回朝后到沈府起出尹氏尸骸,使尹氏還陽,審清案情。沈氏撞墻身死,沈國慶處斬。包公又奏明李妃冤情,將計就計,將御花園改為陰府,郭槐恐,一一說出真情,劉太后聞訊自縊。仁宗迎歸國母,誅戮郭槐。
宋君王母子恩封有功之人,楊宗保表奏戰功,加封狄青為副元帥。忽報西夏王興兵,且拜薛得禮為滅宋元帥。楊宗保出師不捷中混元錘喪身,狄青患病邊關危急,王禪老祖命石玉到邊關除敵。并贈其風云扇一柄,石玉恃寶扇大獲全勝。天子加封狄青為元帥,石玉為副元帥,同守邊關。趙元昊兵敗求和。
該書系演義小說,是根據民間流傳的有關楊家將、狄青、包公的故事與傳說,在眾多的戲曲、曲藝以及小說的影響下,經過李雨堂的加工潤色編撰而成的,是“講史”和 “小說”的合流。篇幅較長,敘事方法是編年的,按時代串聯故事情節。不少內容雖取材于歷史,但作了不少虛構。全書以簡明的敘述見長,很少作細致的抒情和描寫。每一回開端有開場詩,交代該回內容或作適當評論。
小說中三位主人公,其中狄青、包拯是北宋的歷史人物,《宋史·狄青列傳》、《宋史·包拯列傳》分別記述了他們的事跡。楊宗保,史上無記載,他僅是傳說中的一位英雄,一位赫赫有名的將帥。小說將兩位歷史人物與一位傳說中的人物融為一爐,經過藝術加工,串連生發,編寫出了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故事。
宋王朝的歷史,是一部備受外族侵凌的歷史。一而再、再而三的喪師失地證明宋對遼、西夏、金的侵擾是無力抵抗的。宋統治者的對外政策也就愈變愈卑遜,從“奉之如驕子”進而為“敬之如兄長”,以至“事之如君父”。對內,則寵幸一班讒賢害善的奸佞之徒,致使貪官污吏橫行,冤獄遍地,民不聊生。人們渴望疆土的安定,勝利的到來;渴望賢能清官為他們請命,申冤昭雪。狄青、楊宗保作為當時善戰常勝的將帥,包拯作為剛正廉潔的官吏,備受人們的崇敬,人們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后人又將他們的事跡與傳說,編成故事,廣為傳說,使之逐漸成為 《萬花樓》 中所呈現給人們的形象。
全書自宋真宗派內監到山西選美,選中狄千金為頭名秀女起始,到趙元昊兵敗求和,狄青、楊文廣凱旋加封受爵,遵旨完婚作結,狄青是貫穿全書的主人公。狄青出身于世胄之家,父親狄廣是山西太原府總兵。可憐他八歲喪父,九歲因洪水泛濫,與母失散。幸遇王禪老祖相救,傳授他兵機武藝。西夏元昊作叛,國家危急之時,十六歲的狄青告別師父,下山實現其安邦定國之志,流離顛沛,歷盡艱險。他生得眉清目秀,“纖纖少年”,“細細身軀”,似文弱書生,卻深通武藝,力勇無雙。小小年紀,疾惡如仇,保善良,除惡逆,打死了胡制臺之子胡倫。因屈身于微員之下,無用武之地,急于實現鴻鵠之志,一展技藝,故粉壁題詩,卻遭禍殃,受盡胯下之辱、鞭笞之苦。靜山王愛小英雄,贈金刀令除奸佞,粗心魯莽的狄青竟為打猛駒,大意失落金刀。從未學過擒拿妖魔之法,卻毅然受薦擒魔,可見他膽大過人。顯貴后,不忘深仇大恨,仗著酒興,要找殺孫兵部,真乃英雄血性。他拒絕了依仗王親身份,唾手可得的爵位,憑自己的武藝榮封一品,可謂為人光明磊落,有頂天立地之志。被龐太師推薦為征衣正解官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足見其氣度慷慨,膽量過人。軍衣被劫后,狄青單刀匹馬而赴十萬之眾,收除首寇,可謂英雄氣壯。以三萬精兵破西戎三十萬賊兵,得到楊元帥嘉獎時,又是那樣謙讓未遑……作者把歷史上的狄青英勇善戰,所向披靡,屢戰屢勝,是一員良將的特點具體化了,一改狄青“為人慎密寡言”,“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后發”的性格特點,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志向遠大、武藝高強、力勇無雙、血氣方剛、膽大過人、謙遜恭敬而又有些粗心魯莽的少年英雄、常勝將帥的形象。此形象,傾注人們的情感、人們的愿望,比宋史上記載的狄青更具體、更光輝、更豐滿、更可愛。
包拯,在宋史里,只有一篇短傳,說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后來民間傳說,遂把他頌為代表民眾理想中的清官。包拯成了一個箭垛式的人物,把許多精巧的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萬花樓》中的包拯,首次登場是在狄青等三人打死胡倫后,包公考慮到三人是除卻民害,有意開釋他們,可謂 “忠良惜忠良”。后包拯奉旨到陳州賑饑,朦朧中見尹氏告狀,急于回朝,弄個水落石出。為民伸冤、為主除奸之心何等真誠、迫切。真國母李妃十八年冤屈,惟遇包公,才肯吐露,可見包拯是能審明奇冤重案、鐵面無私的清官。他果然不負民望,回朝后立即使尹氏還陽,使陷害忠良的奸臣服法。秉公報國,不畏權勢,終于真相大白,李太后曠日已久的沉冤得到昭雪,劉、郭被懲。小說中描寫包公的文字不算多,而一個執法如山、剛正不阿、愛民善政、斷案如神的 “清天大老爺” 的形象栩栩如生。
對楊宗保,全書著墨不多。第四回中,側面介紹了楊宗保是三川關口守將,領守北關多年,今有本回朝,請益兵并求軍衣。第二十一回中通過天子之口介紹楊元帥執法甚嚴,連天子也不便討饒。側面介紹為正面敘寫楊宗保作了鋪墊。當狄青逾期一天到達時,元帥吩咐將狄欽差捆綁,毫不留情。當得知軍衣被劫時“頓時大怒”,“喝令捆綁手,卸他盔甲,轅門斬首正法”。全然不顧狄青是王親,也不理會范仲淹、楊青的暗中幫襯,若不是狄青將功消罪的話,連佘太君的庇護也救不了狄青的命,好一個執法如山的將帥! 后狄青以三萬精兵破西戎三十萬賊兵,且主動提出要往大狼山剿除余寇,奪回征衣,楊帥深愛小英雄韜略奇能,慧眼識英雄,立意要把守邊重任交給狄青,竭力向圣上薦舉。舉賢心切,竟然抹去征衣失而復得之事,為此被奸臣告了一狀,差點被蒙上欺君的罪名。這一怒一喜,一恨一愛,一殺一薦,那樣忠肝義膽、賞罰分明,頓時使楊宗保的形象豐滿起來。一生為國辛勞的楊元帥在與西夏勇將薛德禮交戰中,中混元錘而斃命。正如楊帥手下的將領焦廷貴說的那樣:“彼忠君保國大功臣,耿耿無私烈漢,犯了罪時,不分至厚至親將士,必不廢刑法; 有了功時,不論至微至低小軍,定必獎賞”。李雨堂筆下的楊宗保是一位忠心報國、治軍有方、英勇善戰、賞罰分明、執法如山的將帥。
這三位備受人們崇敬、愛戴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人們多少美好的向往。歷史和傳說中的狄青、包拯、楊宗保的事跡被具體化了,被夸大了,被神化了。人們不愿意看到宋統治者的軟弱無能,不愿意年年征戰,生靈涂炭,不愿意聽到一個接一個的軍事上受挫的消息,更不愿意讓奸佞之徒讒害忠良。如何改變這種現實? 人們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想象中的、理想化的將帥、清官身上。
該小說既有戲曲中那種緊張情節,又有說唱藝術中所具有的生動語言,更有長篇小說中那種關聯綿密、結構完整的特點。透過層層鋪墊、絲絲入扣的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北宋宮廷的黑暗: 統治者腐敗無能,揮金如土; 奸臣欺君利己,貪婪已甚; 小人得志弄權,忠肝義膽之臣反遭埋沒; 連年征戰,早澇蟲災,民眾苦不堪言……這一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對于認識北宋宮廷的黑暗、封建制度的罪惡有一定價值,具有比較積極的政治傾向。
然而,該小說與清代涌現的眾多的長篇小說一樣,在具有一定的鑒賞價值、認識價值的同時,也有不少封建性的糟粕。在思想內容上,除了對封建統治階級有著依賴和幻想,宣揚忠孝節義的封建道德,體現了時代的局限性以外,還有不少情節充滿封建迷信色彩。什么南清宮龍駒興波作浪,什么勇平王府白蟒精攝去彩霞郡主,什么仁安縣驛中白怪化為兩刃銳槍,……妖魔鬼怪在書中屢見不鮮。狄青戰勝強敵,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不是自己高超的武藝,而是神物:傳家寶血結鴛鴦的霞光能使刀槍箭石不入; 北極玄武圣帝贈送的 “人面金牌”能使敵人七竅流血; 小小葫蘆內藏三枝七星箭,能使勁敵立即死亡。以至于幾場關鍵的戰爭,簡直成了 “變戲法”一般,反映了 “人力之逞強不足恃,而天數自有定分”的消極思想。包公斷案,除了他本人疾惡如仇,愛民如子,有非凡的斷案能力外,一定程度上依靠鬼神,依靠冥冥之中的幻覺,心靈的感應,如四十五回中寫包公半睡半醒,于案中耳邊尚覺陰風凜凜,朦朧中見一女鬼告狀,才了解尹氏的冤情。回朝途中,因風落帽,便心測有奇事,命張龍、趙虎捉拿落帽風,才終于察訪到李宸妃的千古奇冤。當郭槐拒不說出真相時,包拯將御花園改作陰府,伏乞蒼天后土,乞來狂風黑云四起,蔽遮星月,制造一種“陰風慘慘冷氣森森,東也鬼叫,西也鬼叫”的氛圍,迫使郭槐說出真相,……總之,妖魔鬼怪,神物法寶的出現,雖然能使情節變得曲折離奇,增強小說的可讀性,但畢竟脫離現實,宣揚了“天命觀”,“宿命論”,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真實性,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有敗筆。主人公狄青雖然塑造得有血有肉,但前后不太統一,至少說發展變化太突然。剛下山時,粗心魯莽已甚,屢遭奸臣暗算,可謂是有勇無謀之輩。但當征衣被盜后,狄青突然成熟起來,面對楊元帥的怒責,那樣雍容有序、鎮定自若。楊元帥陣亡,狄青任招討正元帥時,調兵遣將竟然那樣有條不紊,一下子成長為一名足智多謀、卓爾不群的將帥,真有點使人難以置信。
《萬花樓》的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結構完整,脈絡清楚,具有一定的鑒賞價值。但語言雖然通俗淺顯,卻十分粗糙,行文錯訛頗多。敘述描寫過于粗獷,難以把讀者帶入某種特定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或產生共鳴。人物語言缺乏個性: 書中的人物大致可分成幾大類,每一類人物說起話來如出一轍,很少有個人的特色,反映不出人與人之間差異,更談不上字斟句酌的提煉。
總之,該書與同時期的優秀作品相比,無論在思想內容的深度和反映現實的廣度上,還是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審美價值上,均顯得黯然失色。
上一篇:《七峰遺編》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三國志平話》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