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平話》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全名 《新刊全相三國志平話》。作者姓名己佚。分上中下三卷。最早刊本為元至治間 (1321——1323)建安虞氏刊本,現藏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日本有鹽谷溫影印本。國內有1930年前涵芬樓翻印本,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重印本,1955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直行排印本。
東漢光武帝同黎民在御園賞春,一書生司馬仲相于草地上坐著看書吃酒。看書至秦始皇暴政虐民,大罵始皇,并說天公教始皇為君也有見不到處。仲相被請去陰間斷案。審問漢高祖呂后害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的實情。天公斷獄,教韓信轉世為曹操,占中原,彭越為蜀帝劉備,英布為東吳王孫權,漢高祖為獻帝,呂后為伏皇后,教曹操占得天時,囚獻帝、殺伏皇后報仇。孫權占得地利。劉備占得人和,教蒯通轉世為諸葛孔明。司馬仲相轉世為司馬仲達,三國并收。以下轉入三國故事的正題。漢靈帝即位,孫學究入地穴得天書,為人醫病,招徒五百。中有張覺,得名方一卷,醫治天下患疾,游走四方,度徒弟十萬余人,約期聚廣陵,頭裹黃巾造反,奪下許多城池。靈帝命皇甫松掛帥招兵。關羽、張飛、劉備會于張飛莊上桃園內結義為兄弟,投于皇甫松麾下,討伐黃巾。劉關張平黃巾有功,受奸臣十常侍之阻,不得封賞。后劉備被任為定州聞喜縣尉。定州太守故意責罰,張飛暗中殺了太守,朝廷派督郵查訪,欲捉劉備,張飛鞭督郵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劉關張領兵卒往太行山落草。朝廷用十常侍之頭招安劉關張。劉備為德州平原縣丞,德政及于民。董卓進京專權,劉關張隨諸侯破董卓有功。劉備為徐州牧,卻被曹操軍襲破城池,劉關張分散。劉備依袁紹,關羽依曹操,張飛在古城稱王。后劉關張會于古城,南投荊州劉表,駐襄陽,請得諸葛亮出山為軍師。曹操率軍南下,破了荊州。劉備等逃至夏口。諸葛亮說東吳發兵抗曹,大破曹兵于赤壁。劉備占得荊州。諸葛亮派人收復長沙、桂陽、武陵、金陵四郡,收降了魏延、黃忠名將。劉備進據西川,封五虎大將,關羽封壽亭侯,張飛封西長侯,馬超封定遠侯,黃忠封定亂侯,趙云封立國侯。曹操欲進西川,多次不得手。回長安殺了漢獻帝太子。獻帝封操為大魏王,吳地立孫權為大吳王,西川劉備自封為漢中王。東吳呂蒙、魏將張遼夾攻荊州,關羽死。曹操要獻帝立己子曹丕為帝,乃筑受禪臺。曹丕即帝位,改年號為黃初元年,封漢獻帝為陳留王。東吳自立為吳大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劉備為蜀川皇帝,改年號曰建武元年。劉備知關羽為呂蒙所殺,不聽諸葛亮勸阻,領五十萬軍伐吳,大敗。回到白帝城,托孤與孔明,曰: 阿斗年幼,不堪為君,中立則立,不中立,軍師即自為之。孔明七擒孟獲平南蠻。然后多次出岐山伐中原。孔明帶病與司馬懿對陣,病死五丈原。司馬懿劫喪,被姜維殺得大敗,長安傳言: 死諸葛能走活仲達。孔明靈柩運至成都而葬。司馬懿觀孔明營壘,嘆曰: “天下奇才矣!”司馬懿舉兵誅曹爽,廢魏主,立高貴鄉公,又殺而立少帝。司馬氏權盛。魏少帝禪位與司馬氏。陳留王 (即漢獻帝) 聞之笑而死。司馬氏滅蜀,漢帝外孫劉淵投北而去。西晉滅吳,天下統一。劉淵幼而俊異,尊儒重道,博習經史,兼習武事,豪杰歸之,建國曰漢,都于左國城,三年遷都平陽,即皇帝位,后滅西晉,遂朝漢高祖廟、文帝廟、光武廟、昭烈皇帝廟、懷帝劉禪廟而祭之,大赦天下。
元代刊印的講史話本,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十六所載,有二十六種之多,惜均已失傳。今所知講史話本存目有九,其或全或殘而存者有八。此八目中,最富文學色彩,影響最大,最有文學史小說史價值的,就是《三國志平話》。它不僅是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最主要的題材依據之一,而且它本身具有獨立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國志平話》開篇是一則因果報應故事。這當然不是歷史,是平民意識化出的故事。因果報應之說,來源于佛教,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前生所為善惡,今生皆有相應的回報。因果報應之說,當然是不科學的。可是從佛教于東漢傳入中國以來,因果報應的說法,逐漸在社會上擴大其影響,終于成為一種民眾意識。這種意識在民眾中的廣泛流傳,當然同封建專制統治下的民眾愚昧有關,但不止于此。人民群眾程度不等地信奉因果報應之說,還同他們是勞動者又是受壓迫者的社會地位有關。就勞動者的本質來說,民眾是善良的,他們利用因果報應之說來約束自己,使一生為善,不做惡事,以免來生受罪吃苦果。這種自律自育作用,從社會效果看是好的。《紅樓夢》第十五回寫王熙鳳在鐵檻寺對老尼說: “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么陰司地獄報應的。”王熙鳳為三千兩銀子干害人勾當,首先聲稱自己不怕報應。她的表白,正說明她對報應之說有所畏懼,才說這句話來給自己壯膽。第二,民眾常咒罵壓迫者,惡人做惡事,將來定得惡報。雖然這是一種消極的抗爭,但畢竟也是一種抗爭,是不愿忍受壓迫的一種表示。這表明咒罵者并非馴服的奴才,是希望免除壓迫的。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宗教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第三,因果報應之說,還反映出民眾對未來生活懷著樂觀的希望。既然做善事有善報,做惡事有惡報,那末,為善之人將越來越多,為惡之人將趨于消滅,未來的世界真是極樂世界。民眾有了樂觀的希望才有信心活下去,才能去爭取未來的幸福。第四,因果報應之說,從一定角度表達了某種社會必然性,正如俗話說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正由于表達了某種社會必然性。
平話中有一個重要情節,為羅貫中創作 《三國志通俗演義》 時所遺棄,這就是劉關張帶領兵卒往太行山落草。他們本是效忠漢室帶兵平黃巾之亂的有功之臣,應受到朝廷封賞,卻由于拒絕奸臣十常侍之一的段珪索取三十萬貫金珠的要求,被十常侍蒙蔽圣聰,不得封賞。更遭十常侍陷害,要捉拿問罪。劉關張便上太行山落草。按封建君臣大節說,劉備等已成 “反賊”。雖十常侍有過,只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劉備等卻是大逆不道,以前功勞該一筆勾消。可是平話作者卻突破封建君臣之道,認為君既不明,為奸臣簸弄,那么作臣子的為反抗奸臣迫害而舉起反旗,是無可厚非的。不但不可非,還應該大大稱贊。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對于劉關張落草一節的處理,是采取朝廷殺奸臣向劉關張認錯的方式來解決:“董成將十人(十常侍)首級往太行山去……‘我奉圣旨招安你。為十常侍等朝野內貪財好賄,懸秤賣官。以此誅殺,令將首級交你弟兄知者。’”就這一點說 《三國志平話》的觀點與 《水滸傳》是一樣的。《水滸傳》中宋江等上梁山泊落草是為反抗權奸貪官污吏,不能算是不忠。只可惜,《水滸傳》寫的招安宋江,不是殺了高俅等奸臣,以其頭去招安,反而是招安后,奸臣仍得倚其權勢害死宋江等人。所以,我們可以說,《三國志平話》雖然寫的是封建時代的帝王將相的政治斗爭,卻不完全囿于封建君臣觀念,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平民的進步政治觀點。
三國魏蜀吳的斗爭,在客觀的歷史事實里,魏是主導方面,不僅民多地廣,而且就促使社會發展方面說,也是魏的歷史作用大些。所以,《三國志》雖平列魏書、吳書、蜀書,實際上,仍是以魏為主。至于司馬光寫 《資治通鑒》,以魏為正統,雖有封建正統觀念起作用,卻也是客觀歷史事實的反映。《三國志平話》卻把三國故事的重心,正面人物的重心,都移到蜀漢一邊。這是平話作者們適應平話聽眾——市民們的思想觀念藝術趣味而加以改造的。史書上的劉關張雖自青年時代結為知己,但并未結義為兄弟。結義兄弟之舉乃自晚唐五代始,是社會下層民眾的一種互助性的團結方式。這種團結方式,最重要的特點是相互平等,沒有等級。平話在劉關張一出場就讓他們結為義兄義弟,這是適應平民大眾的需要而創造的。其次,在漢末平黃巾起義中,劉關張的作用甚微,只《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中有一句提到:“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平話卻把劉關張說成是平黃巾的英雄和主要功臣,且入朝受封。再次,諸侯合兵攻董卓,劉關張并未參與其事,平話卻說他們才是打擊董卓的主要英雄。第四,諸葛亮出場之后,平話基本上都說蜀漢之事,說三方之爭,也是從蜀漢角度來看待。諸葛亮死后,于正史,尚有二十九年而蜀漢亡,然而平話只用二百二十五字來說明。又十六年而吳滅,平話只用七十余字寫出。可見平話的故事重心,人物重心,是在蜀漢一邊。這已經充分顯示了尊劉抑曹的傾向。曾經有論者以為 《三國演義》所表現的尊劉抑曹傾向是羅貫中的創作思想,這不符合事實。其實這也非平話作者所加。在北宋的講說三國故事的伎藝中,已經是尊劉抑曹了。《東坡志林》記載:“涂巷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為什么蜀漢一方成了故事的重心,劉關張及諸葛亮成了主要的英雄人物?這是三國故事在市民中流傳的結果。劉關張雖是君臣之份卻情同手足,而且手足之情超過君臣之份,就是平等關系超過等級關系。諸葛亮之與劉備也有一種近乎契約性的平等關系,你誠心請我,我樂于幫助,這就是諸葛亮在 《出師表》中說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種與封建等級制對立的平等觀念是市民特別欣賞的道德觀念 (市民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等價交換的經濟活動中,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因而,三國故事在市民中的流傳,就逐漸形成了尊劉抑曹傾向,幾乎可以說,《三國志平話》是以桃園三結義開頭,以諸葛亮鞠躬盡瘁于蜀而告終。這是平話作者在基本聽眾——市民的感情傾向,藝術趣味影響下進行創作活動的結果。
平話所敘故事,與 《三國志通俗演義》相比,還有一點獨特之處,就是用四百多字,寫蜀漢皇帝外孫劉淵立漢國于平陽而滅掉西晉。史載劉淵乃匈奴族人,世襲匈奴左部帥。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大單于,后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平話稱劉淵為蜀漢皇帝的外孫,毫無根據。所以羅貫中在參照史書,在平話基礎上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刪去了這一情節。但平話的寫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主題思想的統一性。即然蜀漢英雄們以興復漢室為己任,那么漢室就不能倒掉,所以平話作者就拉劉淵所建漢國為英雄們唱凱歌。既然蜀漢乃英雄所聚,西晉也如魏一樣乃篡國之奸臣,盡管西晉統一了魏蜀吳三國,但不能讓它的統一來結束故事,以免正邪不分,所以讓西晉滅于漢而結束全書。這就避免了主題思想的自相矛盾,既認蜀漢為正義一方而歌頌之,卻又讓邪惡勢力來統一三國。所以,就史實來說,《三國志通俗演義》以西晉統一來結束全書是對的,但就藝術構思來說,平話的結構才是完整的,才把故事、人物、主題思想統一起來了。
平話在語言藝術上相當粗糙,簡略敘述甚多,而人物、場面的描寫甚少,至于抒情的筆墨則更難見到。但對諸葛亮之死,卻有較好的敘述和描寫,并創造了一定的悲劇氣氛。這對《三國志通俗演義》》 的 “秋風五丈原” 的悲劇描寫,無疑是有直接影響的。平話寫道:
軍師引手下三千軍離皆庭,約百里,有一大樹,西見一莊,令人喚出一娘娘。當面問: “此處屬那里?”娘娘言: “岐山岐州鳳翔府。此乃黃婆店。” 又問: “今歲好大雨!”娘娘言: “臥龍升天,豈無大雨?”娘娘又言: “官人勿罪! 豈不聞君亡白帝,臣死黃婆。” 軍師思,果有此言。又問西南高山甚名。娘娘言: “秋風五丈原也。” 言畢,娘娘化風而去,不知所在。軍師西上秋風五丈原,軍屯于上。軍師自思,前老婦所言,實為不祥,不曾放下心腸。又思,司馬益善能守待,真將材也。軍師臥病前后月余,針藥不能療治,又鼻血出。姜維告師父:“師父善能通醫,豈不能治己病。”諸葛言:“自二十九歲出茅廬,與君用心,四十余年,方得川地。使我寸心萬段。” ……又數日,叫楊儀、姜維、越云眾太尉近前,軍師哭而告曰: “吾死,可將骨殖歸川。”眾人皆泣下。當夜,軍師扶著一軍,左手把印,右手提劍,披頭,點一盞燈,用水一盆,黑雞子一個下在盆中,壓住將星。武侯歸天。
諸葛亮悲劇之所以激動人心,是因為這個悲劇反映了英雄的永遠不斷的追求與自然歷史的必然性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諸葛亮一生的追求,雖有興復漢室之忠,但更主要的是盡朋友之義。他同劉備之間,名份為君臣,其實乃知己。所以劉備臨終托孤時才說出 “阿斗年幼,不堪為君,中立則立,如不中立,軍師即自為之”的話來,(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對劉備是報答知遇之恩,就是他在《出師表》中說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逐許先帝以驅馳。”感激之情無限,報答之意也無限,遂只能終身以之。由于報答之意無限,則平常操勞過度,也屬事理之必然。無限的追求與有限的壽命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就是諸葛亮悲劇之所在。諸葛亮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說:“司馬益善能守待,真將材也。”杜甫有一首七律詩《蜀相》,千余年得志士仁人首肯,也就在于他寫出了無限的追求與有限的壽命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詩云: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上一篇:《萬花樓》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三國志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