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三春夢》,不題撰人,作者大約是廣東潮州人。三十三回,成書約在清代中葉。初以抄本流傳,民國初年始有石印本。
平南王尚可喜保奏劉進忠為潮州總兵,康熙七年(1668)四月到任。八月,潮州大雨成災,米價漸高; 次年春季又遭大旱,米貴如珠。城鄉窮戶餓死者不計其數。劉鎮先命各縣開倉賑濟,又令各縣用庫銀糴谷,并動員富戶獻糧,最后用自已的俸銀為農民購買種子,終于度過了荒年。次年,五谷豐登,人民安樂。
劉進忠賑濟之舉被奸臣指控為“買屬人心,必有反叛之意”,于是康熙封沈永祥為續順公,鎮守潮州,以防不測之變。赴任途中,永祥病故。其弟永興襲兄職,于康熙十一年(1672)率都統、具山、防御、參將、代子,披掛旗軍、馬軍等約萬人,進入潮城。
旗軍初至,相安無事。兩個月后,開始依勢橫行: 強派肉店供肉、強搶民女、騷擾客店、打劫客商,甚至旗婦先后誘騙農家子數十人,取樂后殺掉,代子于國璉等借故殺死潮軍官兵,劉鎮弟進義來潮探兄也被公府旗軍杖殺。旗軍猖獗橫行,魚肉百姓,日漸其烈,潮州人無不痛恨。
這時,把總楊飛熊、詹兆奇勸劉鎮造反,劉進忠寫降表進鄭成功。劉鎮反叛之事,公府也風聞,就定計在開元寺生擒進忠。因未獲實據,又有汪道臺、吳知府搭救,劉鎮未遭毒手。鄧都統、于代子買通中軍官李成功刺殺劉鎮。李成功和蓬州都司白玉虎準備在劉鎮慶五十大壽時行事,但其謀預泄。李、白二人被劉鎮捉獲,并被梟首。
康熙十三年(1674),劉進忠殺死朝廷將官,反情已露。公府興師問罪。初始一仗,互有勝負; 次日交鋒,公府折了二代子。此時,有不少豪杰之士先后歸附帥府,劉鎮又放出囚犯聽用。其后,旗軍屢戰屢敗。最后,潮州軍民協同迎敵,經過激烈的巷戰,旗軍全被殲滅,僅于代子只身逃回公府。劉鎮包圍公府,續順公不得已交出代子于國璉,被潮民用亂石打死。續順公被迫離潮,余世堯趕來護送至饒平。
劉鎮攻打饒平,忽報濟南王景源深率雄兵十八萬伐潮。劉鎮告急于鄭成功,又上降表于靖南王耿精忠求救。濟南王至潮城,連戰不利,便設計東津鄉放火,引劉鎮援救。劉鎮中計,軍師揚飛熊中毒箭,臨死薦鐘文岳為軍師。文岳上任,先智激曾仲夜劫清營,逼清軍札寨鱟山,何英詐降燒毀清軍糧草,復用火攻計,濟南王慘敗,身邊僅存二十七將。半個月后,劉鎮復攻饒平,兵阻牛屎嶺,只得退守潮城。
續順公奉旨回京,濟南王懼罪自殺,平南王尚可喜奉旨掛帥征潮。劉進忠與軍師鐘文岳、元帥何英領兵至葵潭拒敵,接連幾戰,大挫清軍銳氣,然后退守潮城。平南王率軍十三萬圍攻潮城。先以十八門轟天炮攻打,反被潮軍劫至城內,又運來十二門,皆被潮軍毀為廢炮。鐘文岳設計生擒清軍驍將阿書泥,平南王大為憂慮。潮商林起忠販糧回潮,為清軍所獲,平南王命八員大將扮作腳夫隨林起忠入城,以為內應,事泄。劉鎮將計就計,大敗清軍。平南王退至沙洲札營。文岳命眾將游說各鄉義民,得三萬二千人,由鄒可玉、徐奇亮率領詐入沙洲。鄒可玉獻火攻計,訂于十四日攻城。于是義民預備火攻物件。十三日夜,潮軍火攻沙洲,義民為內應,清軍潰敗。平南王領殘敗之軍回廣東。
康親王沈士英奏旨征剿劉進忠,調滿漢軍二十四萬、將領一百余員,長驅至潮。時值五月,天氣炎熱,未敢用兵。元帥何英扮作酒保到清軍營中賣酒,探聽軍情。然后設計燒毀清軍糧營,康親王被迫撤回廣東。
安達王龔仁素奉旨領軍十二萬征潮。因何元帥貪功,中計被困于云落山。幸是山民曾奇權之子越山至潮求救,何元帥才得脫險,并擒清軍總兵黃萬高。清軍都統金崇德屢殺潮州大將,英勇無敵。黃萬高被義釋后,為報答劉鎮,陣前殺死金崇德,潮軍乘勢破敵,大勝而歸。安達王準備繞道攻取潮城,事泄,反被潮軍殺敗,只好收拾殘軍回廣東。
軍師鐘文岳知劉進忠氣數將盡,裝病不起。東都藩王鄭成功敕命劉國軒統兵五萬至潮與劉進忠合兵南征廣東。劉鎮大隊軍馬至揭陽,知縣打出永歷三十一年(1677)旗號,安排香案迎接。普寧順降后,連破海豐、羊萄嶺、歸善,直逼博羅縣。博羅知縣朱大科詐降,劉鎮等直入縣城帥府飲宴。三更,總兵覺羅幔縱火攻殺劉鎮。結果,軍師鄒可玉、元帥何英等并九十余員大將全部陣亡。劉鎮領殘兵回潮城。
鄭成功過海進攻耿精忠。康親王聞報大喜,即起兵二十萬,過仙霞嶺,直抵福州,耿精忠投降。又書王諭一道,命連江縣令至潮,劉進忠亦降。康熙十六年 (1677) 八月十四日,劉進忠到福州投誠康親王; 十七年 (1678) 仲春到京,囚禁刑部獄中; 十九年 (1680) 吏部、兵部會審耿精忠、劉進忠,依例擬罪; 二十一年 (1682) 耿精忠、劉進忠碎剮于市。
《三春夢》是以康熙十三年(1674)到十六年 (1677) 廣東潮州總兵劉進忠反抗清朝統治的歷史事件為根據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它是小說而不是歷史,因此不能用核實史料的方法要求它。這樣說就是因為這部小說在許多方面與史書記載有出入。例如,史載鄭成功于康熙元年 (1662) 就病死在臺灣,其子鄭經襲延平王位。劉進忠反清期間,正是鄭經掌權。這部小說卻一直只提鄭成功,不提鄭經。又如,續順公沈瑞一直到康熙十六年被執往臺灣,而小說第二十回卻說他奉旨回京,“發在刑部獄中,候秋伏法”。余如,說劉進忠 “繼連殺敗大清四大藩王”(二十九回)也與史實大有出入,其細部描述則更屬想象之辭了。正因為它不是歷史而是小說,所以小說文本才是欣賞的對象; 倘若需要引用史實來對小說進行闡釋,那也應旨在說明作者創作的傾向性,而不是把它當作評價這部小說成敗的一個尺度。
在歷史上,潮鎮劉進忠叛清之舉并非孤立和偶然的,它是康熙年間 “三藩之亂”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 “三藩”即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他們分別占據云南、福建和廣東。康熙感到“三藩勢焰日熾”(《東華錄》),便于十二年 (1673) 下令撤藩。此令一下,吳三桂立即打出 “興明討虜”的旗號叛清,次年耿精忠叛于閩、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叛于粵。劉進忠也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舉兵的。因此,對作為歷史人物的劉進忠進行評價不但牽涉到對他個人反清的動因、實質的認識,而且牽涉到對“三藩之亂”的總體評估。這一課題當是歷史領域的研究任務。劉進忠作為小說中的人物是要比抽象過了的歷史人物更豐富多采,更感性化的,而從他舉事到失敗全過程的描述也要比邏輯化了歷史進程更富于變化,也更生動。
《三春夢》主要涉及的范圍是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扭結在一起,不可分割。劉進忠的形象就是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背景之上顯現出來的,或者說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是圍繞著劉進忠的形象展開的。這是《三春夢》結構的基本特點。從全書的傾向性來說,作者對劉進忠始終是抱著歌頌、同情和惋惜的態度,把劉進忠作為一個悲劇英雄來處理的。從第一回到第十回,通過具體的情節和形象的描述,向讀者展示了劉進忠的舉兵叛清是怎樣被清政府一步一步逼迫出來的。這既有清政府對劉進忠個人的不信任、挾制,又有旗軍對百姓的欺凌、殘害。這兩個方面歸結到一點,即劉進忠是一個體恤下情、關心民瘼的軍事將領。
劉進忠被任命為潮州總兵,上任之后就趕上了接連不斷的水災和旱災,城鄉窮戶餓死的 “尸積如山”。劉進忠首先想到的是 “萬民饑困之危”,他冒著風險、想盡一切辦法賑濟饑民,終于度過了荒年,并迎來五谷豐登的局面。劉進忠賑濟饑民之舉,本來如康熙最初所想到的那樣:“與朕分憂,國家之大幸也。”(二回)但當義成王說:“此非是為國分憂,乃是買屬人心,必有叛反之意”,并建議“望我主敕命一員大臣鎮守潮州,以防不測之變”時,康熙立即 “準奏”。作者用開篇一回多的篇幅寫這件事,意圖在于交代盡管朝廷委任劉進忠以潮州總兵之職,但是實際上對他是不信任的,這是激起他后來舉兵反叛的最根本的原因。從結構的角度說,這是推動全書情節發展的最初的也是最基礎的動力。
激起劉進忠的舉兵反叛的直接原因是旗軍對潮州軍民的肆意欺凌,對此,作者進行了比較詳盡的描述。從數量上來說,自第二回后半部起到第十回止用了八回多的篇幅,也就是用了全書的四分之一篇幅描述了這個過程。從具體內容上來說,一是對潮州百姓,二是對潮州官兵,三是對劉進忠本人的欺凌。
旗軍對潮州百姓的安定生活進行了騷擾和破壞,甚至直接威脅了潮民的生命安全。旗軍到潮州兩個月,首先是對商人設敲詐騙。商人只要聽到“公府”二字啊,心里就害怕,遇到敲詐也不敢評理,只認自家晦氣,“賠多少銀兩了事”。(二回) 其次是,向肉店硬派供肉飼鷹。開始每店派四兩,過了二十天派六兩。店主害怕公府,“誰敢抗拒? 沒奈何,從他派六兩。”公府旗軍卻得寸進尺,過了幾天又派八兩。他們還說:“潮人甚好相與,我等欲派豬肉飼鷹,每派四兩就四兩,再欲派他六兩就六兩,眾兄弟如今若到市鎮上,欲派他每屠八兩,余存者好作菜用。”有一店主不給,旗軍就大怒,“將他擒拿”。旗軍的另一罪行就是強搶民女。開始他們還怕打官司,后來想到,“若論潮州各官,見是我府中人,誰敢受他狀子?”他們就明目張膽地去搶。(以上三回) 除了旗軍,旗婦也十分兇殘。她們見到“少年生得俊秀”,就“誘入里面,將房門緊閉,求他取樂”,天長日久,少年支持不住,旗婦就將他殺死,并“把尸骸割碎,藏在甕內”。不到一個月,就有八十多個少年喪生。(四回)其余,如騷擾客店,白日打劫等,作品都做了具體的描述。
旗軍對潮軍的欺壓突出地表現在第五回。潮軍祭霜神,左都統鄧光明、代子于國璉前往觀看。潮軍經過他們面前時,都得“兩手垂落低頭而過”,帶隊軍官還得上前參謁。有一隊因“睜眼飽胸”而過,于代子就“大怒”,并命令旗軍殺上去,結果潮軍被殺死八人,傷了十多人,帶隊軍官侯雄也被于國璉殺死。潮軍逃走,“鄧光明呵呵大笑,就起身同于國璉帶旗軍回轉公府去了。”最后,公府不過賠些銀兩就了事了。
旗軍對劉進忠本人非常輕蔑,而劉進忠還是處處小心,能忍就忍。單看下面幾句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劉鎮被公爺一嚇,唯唯而退。” (四回) “于國璉看見,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步至進忠面前,大叱曰: ‘你這劉猴子,屢屢欺壓我公府之人,看你這個總兵做得成么?’ 代子覺紿兒向前喝曰: ‘劉進忠,你若欲在潮州為官,須當三思。’ 把將二個指頭比到劉鎮目前,叱曰: ‘暫饒你這遭。’ 劉鎮此時被他二個嚇得怒在心頭,魂飛天外,哪里敢與比較? 只是忍耐,默無一語。”(六回)“劉鎮被千歲一叱,唯唯退出公府,吞聲忍氣。”(同上)劉進忠之弟進義來潮探望,一日出游,恰遇鄧光明、于國璉打獵回來。進義回避一旁,只因沒有下馬,就被于國璉活活打死。(七回)
旗軍敢于在潮州如此橫行就是因為他們有個強大的后臺——朝廷。他們的特殊身份是監視劉進忠,“以防不測之變”,這就決定了公府和潮州官員政治上的不平等。由于實際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也就難于有真正客觀的是非標準。劉進忠從根本上處于不利的地位,這就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旗軍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敢于橫行;劉進忠也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所以總是忍耐。然而,作者的傾向性卻十分鮮明。作者在不改變劉進忠最終失敗的歷史實際的前提下,加強劉進忠愛民如子和潮民對劉進忠信任的描述,從而表現了作品的傾向性。劉進忠賑濟災民突出了愛民如子,在極艱難的情況下抑制公府也表現了愛民如子;當劉進忠舉兵叛清時,潮民紛紛前來投至麾下,特別是潮民協助軍隊與旗軍進行激烈的巷戰,則表現了潮民對旗軍的痛恨和對劉進忠的信任。作者的這種傾向,一直貫穿到作品的結尾部分。當劉進忠不得已而投降后,作者除了寫官員為劉進忠餞行,還寫了老百姓:“且說潮城內外眾父老,聞劉大人進京餞行,有牽羊挑酒,紛紛濟濟,齊到帥府送餞禮物。劉鎮迎接上堂,設席款待,飲畢告退,劉鎮送出府外。于是各鄉市鎮,各有休關都會,都來送餞,足鬧有二十余天。” (三十三回) 這些地方表現作者對劉進忠同情、惋惜是很明顯的。
《三春夢》的基本傾向是建立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礎之上的,強調仁政,強調愛民是它的核心。劉進忠的行為大致可歸到愛民這一點。賑濟是愛民,掃除公旗是愛民。舉兵之后,戰敗四大藩王,同樣是強化劉進忠的仁義性。例如第二十九回寫劉進忠南征時,首先“傳令三軍,沿途不許騷擾百姓,違令者斬首示眾,決不寬容”,而“那些百姓,見劉鎮愛民如子,家家頂禮,戶戶焚香,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勢如破竹”。類似的描寫在全書可以找到多處。除了作者直接的描寫外,還有通過書中人物之口來表達這一意思。例如第十五回劉氏訓子一節:“劉鎮大人……到任以來,愛惜人民,體恤百姓,和暢安樂。后見公旗軍將欺凌百姓,鄧、于二奸虐害人民,劉大人見這旗奴陷害人民,與人民出頭,與公府之人作對,故此起動干戈,反清為明,事于東都鄭藩王,除斬鄧、于二奴,掃凈旗奴,繳去公旗,離了潮州,以安百姓。此潮州萬民所欽服,言正理順。”仁義之舉、正義之師卻以“背主謀泄,耗散國用,陷害官軍,罪惡貫盈,依律例擬罪”而告終,構成了這部小說的主題。這個主題是深刻的、意味悠長的。
《三春夢》在戰爭描寫方面也有許多特色。總的說來,作者力圖避免刀來棒往的那種千篇一律的描寫,而加進許多斗智的場面來增強它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例如第十七回,元帥何英施苦肉計騙取清將鄧天瑞和濟南王的信任,終于完成了燒毀清軍糧草的任務。第二十三、二十四兩回,寫鄒可玉、徐奇亮率三萬二千多義民打入平南王軍內部,并獻火攻計為劉進忠的火攻計做準備,結果潮軍大獲全勝,致使平南王感嘆: “本藩一時茅塞,被他所算,悔恨無極。”第二十五回,康親王征潮,因天熱而暫不交戰。何英扮作酒保到清營賣酒,探聽得軍情,并順利地燒掉康親王的糧米營,逼使康親王撤回廣東。何英想出賣酒計之前,作者又設計了軍師鐘文岳“智激何元帥”的一個場面。康親王率二十四萬大軍壓境,何英派人進潮城軍師府請計,軍師以靜養為名不見。何英又親自到軍師府,仍遭拒見。于是何英大怒而歸,不求他人,自已想計。結果想出了這條賣酒刺探軍情之計。這些地方都顯得很生動,打破了呆板的戰爭描寫,說明了作者的匠心。
在具體的戰爭場面描寫方面,《三春夢》也注意了多樣化、個性化,特別是第十二回的巷戰的描寫,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
……鄧光明領軍趕來至柵前,柵上施名義見旗將殺奔前來,即令放起號炮,炮聲一響,丁朝鳳令眾軍一齊將箭射下,柵上又將箭石、穢物齊發,眾百姓子弟在鋪屋曬臺上,潑落穢物、石子、缸片。兩旁鋪窗孔,有曾大雄聽見炮聲響動,傳令放出大炮、鳥槍打將出來,上面箭石、穢物打下。鄧光明見了勢頭不好,傳令退軍。把總鄭玉連、彭光輝、黃羽烈等三處埋伏之軍,聽見號炮聲響,各各推出物件,填塞街上,鄭玉連即將藤牌軍木桶推出岳伯亭街路。牌軍藏于桶內,跳出斷砍旗奴馬足。 鄧花面見了藤牌軍如此利害, 遂將鐵鍂打下, 木桶粉碎,牌軍奔命逃走,被鄧光明一連打碎二十余個,牌軍各不敢近。下面彭光輝又將鐵釜推出,填塞街中。旗將馬蹄踏入破釜臍者,馬不能走動,又被余國寶伏兵截殺一陣; 奔到大街,滿路俱是青竹節,旗叫聲 “冤殺我等”,馬足踏了青竹段者,滑滑溜溜,不能進退,旗奴被潮軍殺死者不可勝數。陳有美聽炮聲振動,同何鉆子領十名義民與翁喜等二十四名頭目豪杰,俱各殺出,截住旗奴歸路,提刀砍殺。豆腐店鐵心肝張寶見旗軍到來,就將一桶糞溺在鋪頂上面潑落,誰料一桶穢物潑下,余無別物可發,只剩一個溺桶。想道: “討你何用,不如將此桶隨手拋擲下去。”不先不后,剛剛拋到光明頭上。鄧花面頭上被那糞桶罩下,蓋了頭面,卻被溫岳川同眾將趕上,一同手起刀落,片刻之間,剁為肉泥。……
上面這段場面描寫,突出了軍民的同仇敵愾,由于有潮民的參戰,打得也就不一般化,有特色。這種戰爭場面的描寫在其他古典小說中是難見得到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盡量照顧到了實際生活的可能性。作者筆下的人物大都貼近實際生活,而不是傳奇英雄式的。何英是劉進忠手下的第一員戰將,但他到潮州后第一次交鋒卻很不出色:“何英敵鄧光明,力有不濟,忙退入陣內。”(十二回) 后來也多次如此,如: “何英被阿書泥戰得汗流夾背,呼呼氣喘,回馬便走。”(二十三回)力戰不敵,才促成智斗,何英第二次與阿書泥交戰時,就按照鐘文岳的誘兵計將他擒獲的。這樣,人物既不是超常的神奇,又增強了情節的曲折和場面的生動變幻。劉進忠先后有三位軍師,這三位軍師也各有特點。第一位楊飛熊是與劉進忠共同策劃舉兵的,因此對劉進忠的感情也深厚。當劉進忠見東津鄉夜半失火,就要率兵去救,楊軍師認為是濟南王誘兵之計,但劉進忠只是想到“人民百姓受苦,本帥不去救他,誰人去救?”結果中了計。楊飛熊見到劉進忠執意要去救火,自已就要親自到湘子橋頭接應,不料被敵人用毒箭射死。(十六回)楊飛熊忠心耿耿可見。第二位軍師鐘文岳,足智多謀勝過楊飛熊,在他的指揮下,大大小小打了不少勝仗。但是,當他發現劉進忠氣數將盡時,卻一個人溜掉了。第三位軍師鄒可玉的智謀不如前二位,但他忠于職守則不亞于楊飛熊。
有些人物著墨不多,但也能給人留下一定的印象,如康熙皇帝,第二回,康熙聽到劉進忠賑濟饑民,就“龍顏大喜”,還要“將劉進忠加升”,但義成王一啟奏,他馬上改變態度,派人鎮守潮州,監視劉進忠。歷史學家所稱頌的英明皇帝,在小說中卻顯得十分昏庸。又如第二十五回,康熙得知劉進忠先后殺敗兩大藩王,就“龍顏大驚”說: “朕思不如將鄰境州縣,與劉進忠割地分界,永勿起兵犯境。”康親王一句話使康熙立刻改變了主意。康熙毫無主見,天下安能平靜! 此外,如康親王老奸巨滑,鄧光明、于國璉倚勢橫行,續順公年幼無知都刻畫得不錯。
《三春夢》雖然難與第一流作品相頡頏,但它在內容和藝術方面的某些特色,也還是能給人某種啟發,足資借鑒的。
上一篇:《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三遂平妖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