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青樓夢,又名《綺紅小史》,清俞達著。俞達(?——1884)一名宗駿,字吟香,自號慕真山人,江蘇長洲 (今蘇州市) 人。全書六十四回,成書于光緒四年 (1878)。有1878年袖珍活字排印本為底本,1884年《申報》館仿袖珍活字排印本。
《青樓夢》是晚清狹邪小說中一部描寫才子與妓女相憐相愛的情愛小說,它與晚清狹邪小說《花月痕》、《海上花列傳》等在題材和內容上有許多類同與溝通之處。全書敘述的是吳中才子金挹香“游花國、擁美人、采芹香、掇巍科、任政事、報親恩、全友誼、敦琴瑟、撫子女、睦親鄰、謝繁華、求慕道”的封建士大夫完美的人生理想過程。全書所展示的故事結構,就按照這樣的發展脈絡展開鋪敘。
金挹香才情富瞻,體貌風流。平時除了遵父命讀書作文,最喜歡的就是偕同好友鄒拜林、葉仲英同游仙窟,與青樓女子盤桓廝守,唱和相隨。小說開頭,模仿《紅樓夢》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描述金挹香夢游神仙洞府,得月下老人指點,與眾美人相聚,因而結得一段人間的風流孽緣。在“江南冊” 中,有偈語為金挹香與眾美的命運作出讖兆: 金挹香功成名就,得一妻四妾; 還有所謂的 “三十六宮春一色”,為他以后與三十六個青樓女子款通琴曲伏下草蛇灰線。
從第二回開始,小說重點鋪敘金挹香與三十六美人的起居生活和交往經歷。金挹香憐玉惜香,多情護花,平等待人,相交知契,因此很得眾美芳心,眾美對他也是牽腸掛肚,備至關切。她們中有“豐肌弱態,柔媚聰明”的呂桂卿,有“秾纖得中,風流可人”的陸麗仙,有“才貌雙全,色藝雙絕” 的謝慧瓊,有“態度端莊,容貌香冶”的朱月素,有“春風玉樹,秋水冰壺”的褚愛芳,還有“薰香摘艷,茹古涵今”的鄭孝卿,“志和音雅,氣爽神清”的何雅仙……她們一個個都是貌美容嫻,德才兼備。其中,妓女紐氏于桃花深處筑有一園,名為“挹翠園”,仿佛《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金挹香與眾美不時相聚于此,依紅偎翠,宴笑嘻樂。她們建詩社,擬詩題,詠梅賞雪,分韻聯句。三十回中他與眾美在挹翠園中坐花舫游河,一時珠環翠繞,笙歌沸水,極盡一時之盛。當然,才子既有美人作伴,功名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金挹香進學不久,又南閨赴試,得中高魁,娶進一妻四妾,醉入花叢,悠乎樂哉。
然而,樂極悲生。三十一回金挹香的南柯一夢,為他日后與眾美鸞離鳳散、出家慕道埋下伏筆,實為小說的一大轉折。金挹香因感風寒,久染沉疴,一命嗚呼。但在魂游地府時,終因塵緣未斷而被月老賜與仙丹,死而復生。但隨后不久眾美卻紛紛從良: 有給官府作填室的,有為姬人作伴的,有遠嫁東洋扶桑的,有脫離青樓、自立謀生的,也有遁入禪關的。個別的雖然滯留風塵,也與金挹香情親日疏了。這些變故使金挹香頓生悲涼之感,每告別一個美人,他都要淚灑語噎,情不能已。四十五回他擁一妻四妾虎丘游春,雖得一時之樂,但與往日和眾美共伴之景,卻是繁華處見凄涼了,于是產生了出道慕真的意念。
出道之前,金挹香要把塵事了斷得盡善盡美,于是就有所謂 “報劬勞,勤王事,敦友誼”之說,還要了卻兒女登科望甲之愿。為了報效雙親,他捐了一個同仁銜,邑任余杭(杭州)縣邑。在任期間,他廣施恩惠于百姓,除暴扶良,清正廉明,于是聲名大燥,百姓稱頌。為了醫治母病,做一個“全孝兒”,不惜割股療母,因之感動上蒼,協助辦案,使他成為 “再世龍圖”,官升杭州知府,皇帝賜他二品封典,父母及一妻四妾俱得誥綬,“子道得全,夫綱克盡”,不久,父母得道飛升,羽化登仙;兒子欽賜狀元,與好友之女成親。于是心無掛礙,做了一篇“自悟文”,參開色界,看破世情,“芒鞋竹杖寄山濱”,到天臺山 “企真”求道去了。不久他就得道成為仙人,與眾美人重逢仙界,演出了一出凄測玩艷的青樓之夢。
《青樓夢》產生的時代,正是清王朝日趨衰亡的時期。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沖擊下,清王朝是 “外面的架子雖也未到,內囊卻也盡上來了”,封建統治已是搖搖欲墜,加之兵燹蜂起,災荒不斷,以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然而,在物產豐裕、相對穩定的東南地區一帶,統治階級依舊笙歌管簫,奢侈放蕩。于是,在大小城市中形成了一種畸形的繁華——煙館遍地,娼樓林立,狎妓玩伶,幾成風尚。地處東南一隅的蘇州,“自昔號繁盛,四郊無曠土,人無貴賤,往往皆有常產,以故俗多奮少儉,竟物奢,好遨游”(臺灣版《中國方志叢書·蘇州府志》卷16),其風氣尤甚于其他城市。士大夫常常以風流自命,留連青樓。在這樣特殊的時代氛圍里,才子佳人式卿卿相戀的故事自然而生,為晚清狹邪小說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我國傳統小說中才子佳人式的故事,其男女主人公的階級地位必定是十分般配的: 男的一定是書宦人家的子弟,才高八斗,貌比潘安,一朝赴試,狀元加身; 女的則必是獨處深閨的相府嬌娃,天生麗質,才情高韜,一個白衣秀士是斷斷配不上佳人的。《青樓夢》卻打破了這樣的模式。金挹香的家道只是小康,盡管中過秋魁,卻沒有嘗到狀元的滋味,他做的官也是用錢捐來的。而所謂的“佳人”,卻是一群溷跡青樓而被時人睥睨的賣笑女子,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反差,然而,《青樓夢》卻以自然、客觀而現實的態度描繪了這個社會現象,并沒有因為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作肆意的惡謔和誣蔑,而是以平等的態度刻畫人物形象,凸現人物的性格和氣質。因此,當我們透過籠罩在這部狹邪小說中的種種霧障,我們可以發現深藏在作品內部的某種民主意識。
《青樓夢》中所呈現出來的這種民主意識,是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作品中的折射。作者俞達以教館為業,未涉仕途。家道原本殷實,然 “中年淪落蘇臺,窮愁多故,以疏財好友,家日窘而境日艱”(鄒弢《三借廬剩稿》)。他身性浪漫,好作冶游,曾結識了眾多的歌妓舞女,并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芳魂地下曾知否?踏遍斜陽我獨來” ( 《遨游真娘墓》)。他一生偃騫,頗不得志,所以作斯書以寄 “美人淪落,名士飄零” 的感士不遇之慨。世路既然不通,那就只有到歌樓舞榭中去尋覓心靈的慰藉了,因為他能在青樓女子中得到心靈的溝通,“以為只有妓女是才子的知己,經過若干周折,便即團圓……”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這種“理想化”的寫法,使作者的怨悱情緒得到渲泄,士大夫傾斜的心靈取得平衡,因而,他在描摹她們的形象時,也就自然而然地帶著一種抒情與贊美的色彩,所以,我們在《青樓夢》 中看到作者對妓女的態度,就決不是那種居高臨下的施舍或悲天憫人式的廉價同情。
在這種民主意識的貫通下,我們在 《青樓夢》 中看到的妓女形象,一個個都是聰慧美麗,博學多才。她們吟詩作賦,弄簫彈箏。盡管她們淪落風塵,但他們并沒有被世俗的塵垢所玷污,保持著她們率真天然的性情。金挹香之所以喜歡與她們朝夕相處在一起,摒除他作為才子式的“花國領袖”的護花之意外,對她們這種處污泥而不染的率真之情十分賞識,而這也正是他與眾妓女的情感契合點。他有時還要站出來護衛她們這種性情,生怕她們被世俗的銅臭味所薰染。第四十四回妓女碧珠因與粗鄙士井的歡會而使才子大為振怒,指責她不應該降低身份去接受此等“蠢物”的狎弄,試圖保持她性情的率真和人格的獨立。然而,小說的這種理想化意識與現實世界的殘酷性是對立的。因為在青樓賣笑的生涯中,妓女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老鴇等社會惡勢力手中,青春和肉體是她們生存的資本,更是社會惡勢力攫取財富的源泉。在這樣惡劣的環境當中,要想得到嚴格意義上的率真與獨立,是難乎其難的。
妓女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特定的歷史產物,可以說,人類社會自從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群居生活進入到階級社會以后,妓女制度就產生了。我國自漢代以來,妓女制度就逐漸得到繁衍,當時的長安聚居過許多妓女,唐代教坊中的歌舞伎,大多即為供人消遣玩弄的妓女,宋朝的勾欄瓦肆,盛極一時,人們往往在其中聽詞賞曲。元明兩代,隨著生產經濟的發展,社會秩序的穩定,市民階級的產生,妓女的規模空前膨脹,以致青樓密布,倚門賣笑者日眾。有明一代,更是極乎其盛,士大夫公然以狎妓玩伶為樂,上自公卿巨宦,下至市井細民,都把狎妓作樂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妓女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角落。在《金瓶梅》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舉凡官場往來,或者是西門慶的應酬交際,身邊總有來自勾欄的妓女在一旁彈箏作歌,為之助興。西門慶甚至以妓女的肉體去獲取達官貴人的歡心。即使是他家的仆婦傭人、幫閑蔑片去千方百計討好西門慶,也總是請來妓女在一旁陪伴飲宴。沿及至晚清,社會到處動蕩不安,加之天災人禍,頻年不斷,大批的貧窮百姓失卻生活的保障,于是賣兒鬻女者有之,陷身于妓院這個火坑的,人數更是眾多。從歷代妓女制度的沿革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妓女制度的產生有著極深刻的社會和經濟根源,貧苦階層的妻女所以賣身青樓,是由統治階級的腐敗黑暗和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造成的,所以該譴責怒詈的,應是那些 “逼良為娼”的社會惡勢力,而不應該把罪惡歸咎到無辜的妓女身上。絕大多數的妓女是善良的,她們雖然身操賤業,但她們保持著自己真實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她們與普通人一樣,有對理想的企望和對愛情的摯烈追求,甚至為了美好的感情不惜以身殉情。在文學史上,小說家們飽含對妓女的同情,塑造了許多真切感人的妓女形象,如唐傳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紅拂妓,宋代的蘇小小,元曲中的關盼盼,明代的杜十娘、馮小青到清際的董小宛等。《青樓夢》中對眾妓女形象的刻畫,無疑是繼承了文學史上對妓女性靈與人格完美的禮贊精神,以飽蘸情感的筆墨,傾注了對妓女深切的同情與愛憐。因此,當我們以客觀的態度審視《青樓夢》 中主人公與眾妓女的感情糾葛時,我們就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確實有某種真摯情感的存在: 相聚時,他們卿卿我我,情濃意洽;離別時,則淚灑陌路,黯然銷魂。妓女們有苦惱、病痛,金挹香總是予以無微不至的安慰、照顧; 為了挽救她們陷入惡勢力的魔掌,他會以一介書生的勇氣,舍身相救; 為了能與眾姐妹融洽相聚,他甚至把士大夫們孜孜以求的功名也拋在一邊,托病在家,放棄了上京趕考的機會——這在當時實在需要點叛逆的精神。反過來,眾妓女對金挹香的多情風流也縈縈于懷,十分珍惜。她們看慣了玩弄她們肉體的酒色之徒的丑惡面目,被麻木了的心靈忽然得到一泓情感上的生氣灌注,靈魂得到復蘇,因此,不管是在羈旅行役還是在詩酒唱酬中,都表達了對他異于常人的愛心與情感,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金挹香與眾妓女的感情已超越了物質功利的障礙,而在情感的等平線上建構起精神的相慕相悅之情。
那么,我們究竟如何看待這種相慕相悅之情呢? 以往,人們由于受到社會傳統道德意識的藩籬和自身觀念的局限,常常對這種情感交流表示懷疑乃至非議,并且否認這種情感交往的真實性。在他們看來,妓女只是一群社會寄生蟲,是寄生在腐敗社會上的可惡的贅疣,是誘發誠實的男子墮落和美滿家庭破碎的罪惡的淵藪,總而言之,她們是敗壞社會的禍患。這種看法無疑地有失公允:因為它不僅在某種程度上推脫了社會和政治釀造罪惡的責任,并且把絕大多數正直善良為生活所逼無辜的妓女與那些以淫謀財的人等同起來,更關鍵的,是他們忽視了妓女作為正常人的精神與人格的獨立。她們在肉體上身不由己遭到蹂躪,但這并不能禁錮她們對情感生活的追求,她們身處社會的底層,在封建社會里,她們與乞丐、惡棍、流氓并列在一起,她們實在是不幸的一群。從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上,我們也可以印證這種感情的存在。茶花女式的血淚交迸的愛情挽歌,瑪絲洛娃與夏赫留朵夫(《復活》)歷盡坎坷的情感歷程,杜十娘愛極而怨的滿腔情愫,不就是這種情感存在的最好的注腳嗎?雖然《青樓夢》中金挹香與眾妓女的感情不能與之相提并論,但畢竟,它們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十六回中,紐愛卿因與鴇母反目,受屈自殺,金挹香傾身相救,關愛備至,隨后就結成了夫妻; 達到了感情上的另一種升華。以后他陸續娶進的四個姬妾,也都是行院出生,但他始終不以為意。作為一個“詩禮傳家” 出身的子弟,在當時能不顧世俗的偏見娶妓女為妻,本身也是需要勇氣的;而在客觀效應上,也表示了他對傳統禮教觀念的蔑視。
當然,我們審視金挹香與眾妓女的感情交往時,也不能一味地予以拔高,更不能以欣賞甚至贊慕的態度來禮贊這種情感,而應該以批判的精神去把握這種情感歷程中的合理內核。因為即使有了真,也并不等于有了美和善,情感意識的合理性,只有經過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和審美觀照的過濾和積淀,才能達到真善美的統一。狎妓嫖娼,畢竟是封建官僚與士大夫的一種社會陋習,是他們追求精神的自我麻醉和感官享受的一種畸形的渲泄方式。妓女作為這種渲泄方式的承受對象,她們同時擔負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痛苦。她們對所交往的人所產生的眷戀與愛慕,也多少夾雜著被動、無奈的成分。恩格斯指出:“在實際上不僅被容忍而且特別為統治階級所樂于實行的雜婚制,在口頭上是受到非難的,但是實際上,這種非難決不是針對著參與此事的男子,而只是針對著婦女: 她們被排除出去,被排斥在外,以使用這種方法再一次宣布男子對婦女的絕對統治乃是社會的根本法則” (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而《青樓夢》的作者卻夸大并虛飾了這種情感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兼以歆羨與欣賞的口吻對這一切作了不恰當的描繪,肆意渲染士大夫靡爛墮落的生活方式,并給這種所謂 “風流韻事”披上精致美麗的外衣。而事實上,它只不過是封建末世時期士大夫頹唐壓抑的一種情緒外化,是世紀末的社會和時代意識在小說中的折射。這是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注意澄清的。
《青樓夢》的人物形象塑造,顯得蒼白無力。不惟是與主人公密切相關的幾個重要人物形象模糊,就是主人公金挹香的性格特證,也十分單薄。這是因為,作者不是以藝術創造規律去構造人物,而是以他根深蒂固的儒家道德教化功能來衡量人物。人物形象只是作者進行說教的傳奇筒,作者試圖把主人公塑造成至善至美的讀書人典型,因此,他把儒士在實現人生過程中的許多理想和希望的桂冠都生硬地堆砌到人物的頭上,把他幻化的理想人物外化成一個形象的人物類型。這種臆測式的想當然的人物創作方法,必然使人物失卻生活的根基,顯得虛假可笑。在展開人物的形象寫照時,小說也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在三十回以后,人物的趨向日漸明朗,而小說卻急欲收場,因之對人物之間產生的思想和活動只是匆匆帶過。金挹香每作別一個妓女,不外是悲傷、哭泣,而沒有描寫出產生這種情感的區別和不同來,更沒有細致地展示、刻畫人物的心理波瀾,使人讀來有乏味、雷同之感。
從小說的結構組成看,整部小說由三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從第一回到第三十九回,著重描寫金挹香與三十六美的詩酒流連的風流生活; 第二部分從第四十回到第五十三回,敘寫眾美的紛紛從良而風流云散,引出金挹香與眾美的情感糾結; 第三部分從五十四回到結尾,寫金挹香功成名就,最后出道慕真的過程。在古代小說中,它屬于常見的線式結構。在結構描寫方法上,《青樓夢》處處摹仿《紅樓夢》,但是,它從根本上缺少《紅樓夢》所具有的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博大的民主自由精神和嶄新的時代愛情觀念,在藝術上也缺少《紅樓夢》“追蹤攝跡”的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和迷人的藝術感染力量。從作者對封建制度嗜痂逐臭式的衛護態度上,我們可以說,《青樓夢》只不過是封建社會末世時期沒落士大夫虛弱可憐的心理補償,它不能也不可能提供真善美的藝術魅力,更不可能給人們提供一種永久的審美洗禮。這也是今天的讀者閱讀時應該注意辨明的。
上一篇:《青史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風月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