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名·飲馬長城窟行
①漢樂府民歌篇名。長城下有泉窟,可以飲馬,故名。題一作《飲馬行》。最早見于蕭統《文選》,題為“樂府古辭”。徐陵《玉臺新詠》亦載此詩,題為東漢蔡邕作。郭茂倩《樂府詩集》從《文選》,題為“古辭”,收入卷三八《相和歌辭·瑟調曲》。但詩中所寫與“飲馬長城窟”不相涉,可能不是最早的本辭。該詩寫思婦懷念遠方的征人。可分三段,頭八句直接抒寫婦人的刻骨相思,次四句用比喻手法寫別家有人歸來,引起婦人對丈夫更深的思念,末八句寫思婦接到丈夫來信的情景,暗示其仍將繼續忍受思念之苦。全詩深情綿邈,百轉千回,跌宕有致。明代胡應麟評云:“語斷而意屬,曲折有馀,而寄興無盡。”(《詩藪》內編卷二)清人沈德潛亦曰:“纏綿宛折,篇法極妙。”(《古詩源》卷三)后世文人擬作甚多,其中以魏陳琳的一首最為著名。②魏詩篇名。樂府舊題。陳琳作,始見于徐陵《玉臺新詠》,后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其列入卷三八《相和歌辭·瑟調曲》。《樂府解題》曰:“古詞,傷良人游蕩不歸,或云蔡邕之辭。若魏陳琳辭云:‘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則言秦人苦長城之役也。”此詩通過筑城卒和長城吏的對話以及筑城卒與其妻子的書信往還,揭露筑長城的繁苛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中引用秦時民謠“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益增詩作的悲劇氣氛和怨憤感情。全詩語言古樸,辭氣俊爽,成功地運用起興、對話等多種手法,富有民歌特色。清沈德潛評曰:“無問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可與漢樂府競爽矣。”(《古詩源》卷六)張玉穀亦曰:“此種樂府,古色奇趣,即在漢古辭中亦推上乘。自魏而降,鮮嗣音矣。”(《古詩賞析》卷九)其以五言為主,雜以七言的長短參差的句式,對后世頗有影響。宋長白云:“以長短句行之,遂為鮑照先鞭。”(《柳亭詩話》卷一四)明鐘惺云:“老杜歌行似此。”(《古詩歸》卷九》)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風雅翼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飴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