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中篇諷諭小說,又名《子母錢》,四卷十六回。題“落魄道人編”,首有序,序署“嘉慶甲子新正人日西市癡人題于虎阜之生公講堂”,甲子為嘉慶九年(1804), 作者姓名不詳,僅知其為乾、嘉時人。今存存古堂、本坊藏板、得成堂藏板、得成堂等刊本,有浙江古籍出版社據得成堂本整理的校點本,收在《古代中篇小說三種》中。
書敘明末秀才時規,字伯濟,家有祖傳至寶金銀錢,此錢原是兩枚,稱子母錢,他家的系子錢。時伯濟攜子錢出門遠游,期一并尋回母錢。行至海邊,錢忽不見,他也跌落海中,被風浪卷至一處,經人指點,去投小人國沒逃城獨家村柴主錢士命。錢士命原是賣柴出身,得母錢后,家業興隆,成為小人國的首戶,又得了大官,封為自汛將軍。錢士命聽信幫閑施利仁的話,到海邊用母錢引時伯濟失落的子錢,不料母錢飛去, 自己也落海。歸后,二錢卻突然飛到他口中,舉家慶賀。來一和尚化僧,說府上有紅光,必藏寶貝,但紅光下伏黑氣,主有災殃,須用斯文人掃除有、無形垃圾可免。錢士命讓時伯濟掃垃圾,伯濟不堪受辱,逃出錢府,但為摸奶河所阻,遇測字先生李信,又得大人國“大人”相救,而至大人國,改名時運來。強徒萬笏、幫閑施利仁及脫空祖師、賈斯文、刁鉆等,分別采用訛詐、 美人計、誆騙、互搶暗竊等手段,謀奪子母錢,互相勾心斗角甚至兵刃相見。錢士命聞時伯濟在大人國,率兵馬去捉拿,被“大人”一腳踏死。其子錢百錫,人稱敗家精,終日同化僧、萬笏等胡混,在同施利仁外出游嬉時,手中錢忽飛去,施利仁被亂石砸死,他亦因閣樓坍塌被壓死。時運來得金甲神將雙錢送還,大人國大人又用船送他回家,與父母團聚。
《常言道》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描寫社會現實生活的小說。全書以金銀錢為線索,引出許多為金錢而團團轉的人物來,可謂摹盡世態,寫足人情,展現了一幅封建末世的風俗圖。作者以夸張詼諧而又尖銳犀利的筆觸,刻畫了小人國里以柴主錢士命為首的群丑形象。錢士命“一錢似命”,為了金銀錢,徹夜不眠,又跳進大海里去掏摸,掏摸不著,便想車干海水,得到錢后,又驚又喜又炫耀。他又因財得勢,仗勢胡為,甚至濫殺人命。活畫出其貪婪、吝嗇而又狠毒的本質。其他如施利仁、化僧、萬笏等,均施展出種種卑劣手段爭奪金銀錢,最后都為錢而喪生,生動地揭示了銅臭籠罩下的種種罪惡。
與錢士命相對立,作者又塑造了時伯濟這一心胸坦蕩不為金錢所累的形象。他失落了金銀錢,并沒有表現出惋惜懊惱的心情,在小人國里,他備受凌辱,歷盡艱險, 自逢李信(禮信),到大人國,擺脫小人羈絆,才走上正當之路,從此時來運轉,子母錢亦重新回到他的手中, 不求而得。小說并不是摒棄和否定金錢,這一形象的意義, 在于揭示,對金錢的取用要以正途,而不為其所制,做金錢的奴隸。
本書情節緊湊,語言簡煉詼諧,人名多取諧音, 如錢士命(錢是命)、時伯濟(時不濟)、施利仁(勢利人)等,富于諷刺意味。夢花館主的跋語稱: “觀其筆法之巧妙,結構之精嚴,詼諧百出,描寫入神,堪稱古往今來通俗醒世之唯一佳作。”雖褒譽太過,亦非全無根據。缺點是夸張太過, 失之淺露,含蘊不足。
上一篇:《希夷夢》簡介|鑒賞
下一篇:《廣異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