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簡介|介紹|概況
宋文篇名。蘇軾作。宋劉克莊云:“坡公此記、議論,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夫水石相搏固有聲,然非風無以發之。蒙叟之言曰:‘是惟無作,作則萬竅怒號,雖大木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者,皆激謫叱吸叫嚎突咬’。況山下皆石穴,又大石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其受風不愈多乎?公夜艤舟,其所聞其噌吰者,又聞其鐺鞳者,李似之侍郎云亦嘗于此艤舟,止聞其吞吐者,疑水仙靳鐺鞳之聲私于坡公者。余謂蒙叟固云:‘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竊意李是夕適值風恬浪靜耳。”(《后村先生大全集·坡公〈石鐘山記〉》)明楊慎說:“通篇討山水之幽勝,而中較李渤、寺僧、酈元之簡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獻子之鐘音,其轉折處,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見中流大石,始釋己之疑,故此記遂為絕調。”(《三蘇文范》)羅洪先說:“丙午春,余過湖口,臨淵上下兩山,皆若鐘形,上鐘尤奇。……夫音固由窾以出,茍實其中,亦復喑然。故鐘之制,甬則震,弇則郁。是石鐘者,中虛外窾為之也。……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念菴羅先生文集》)清俞樾述彭雪琴語云:“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處。然東坡謂山石與風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水相遭,皆有噌吰鐺鎝之聲,何獨茲山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久之,其中透露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徑蜿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粘著,宛然鱗甲。洞中寬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春在堂隨筆》)吳楚材、吳調侯說:“世人不曉石鐘命名之故,始失于舊注之不詳,繼失于淺人之俗見。千古奇勝,埋沒多少。坡公身歷其境,聞之真,察之詳,從前無數疑案,一一破盡,爽心快目。”(《古文觀止》)今人孫亞英說:“蘇軾所記的石鐘山情況究竟是否準確、全面,后人是有爭議的。……他強調對任何事物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都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實地了解親見親聞為據的認真求實的精神,千古之下還是值得肯定,值得效法的。”(《古文鑒賞辭典》)趙齊平說:“有人說石鐘山形似大鐘,蘇軾完全沒有從以形得名上考慮,不免失之片面;而且夜間泛舟,沒有在白天進行反復仔細的觀察,又不免失之粗略。可見他也犯著‘臆斷’的毛病。這種責難大約同樣是‘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蘇軾所見既然是‘大石側立千尺’的‘絕壁’,山勢巉巖如 ‘猛獸奇鬼’,則石鐘山之外形決非圓拱狀。他在山下發現的既然是‘石穴罅’、大石空中而多竅’,則石鐘山之內部決非懸頂虛腹,一如覆蓋。‘山形似鐘’云云,固可聊備一說,但不可據以輕易批評蘇軾不知整體,淺嘗輒止。至于‘暮夜月明’泛舟,恰恰是因為夜深人靜,才便于諦聽水上聲音的發生、變化,而月夜潮生,回流激湍,更是觀察空石‘與風水相吞吐’的大好時機。這正體現了蘇軾的認真、刻苦、深入、細致。”(《介紹蘇軾的〈石鐘山記〉》)本文敘事,寫景,說理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層層推進,見解深刻。體現了宋代散文重議論說理的特點。
上一篇:《登徒子好色賦》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禮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