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回環往復,沉郁頓挫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托柳起興,非詠柳也?!芭獭币涣簦瑓s出“隋堤”。“行色”一留,卻出“故國”。“長亭路”復“隋堤上”。“年去歲來”復“曾見幾番”?!叭釛l千尺”復“拂水飄綿”。全為“京華倦客”四字出力。第二段“舊蹤”往事,一留。“離席”今情,又一留,于是以“梨花榆火”一句脫開。“愁一箭”至“數驛”三句逆提。然后以“望人在天北”一句,復上“離席”作歇拍。第三段“漸別浦”至“岑寂”,證上“愁一箭”至“波暖”二句。蓋有此漸,乃有此愁也。愁是倒提,漸是逆挽?!按簾o極”遙接“催寒食”。“催寒食”是脫,“春無極”是復。結則所謂“閑尋舊蹤跡”也。蹤跡虛提,“月榭”“露橋”實證(陳洵 《海綃說詞》)
【詞例】
蘭 陵 王
柳
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凄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解析】陳洵指出了 《蘭陵王》 詞在命意運筆方面,或留或脫,或離或合,時提時挽的曲折變化之妙。對此我們不必字斟句酌,可以從大體上看出他對清真詞回還往復,沉郁頓挫風格特色的基本分析。陳洵在評論吳文英時曾聯系周說:“清真不肯附和祥瑞,夢窗不肯攀援藩邸,襟度既同,自然玄契”(《海綃說詞》。這是從生活經歷,襟度懷抱方面指出周詞的所謂“性情之厚”。在 《海綃說詞·通論》中他又說,“清真格調天成,離合順逆,自然中度”。又概括出周詞的藝術特色。因為周詞有這兩方面的特點,所以,一些詞論中說周邦彥的詞風同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相似。如王國維說:“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清真先生遺事》)陳廷焯也說:“頓挫之妙,理法之精,千古詞綜,自屬美城”(《白雨齋詞話》)。
《蘭陵王》 是周邦彥的代表作。這首詞寫作者被謫離京時的情形和復雜的心緒。全詞三片,從別前寫到別離、再到別后,每一層都以回環往復、離合掩映的筆致,寫出自己流于肺腑的深摯情感。上片寫自己離京前在京城附近汴河堤岸登臨、徘徊,反復描寫陏堤柳色來抒寫離情。詞人走上河邊長堤,看到垂柳成行,條條柳絲垂青弄碧。畫面只輕筆點出,聲色未露便收住。然后稍稍宕開筆致,從眼前放開去:隨著這陏堤之柳年復一年拂水飄綿,人們要有多少次的往來離別。年年柳色,歲歲傷別。寫年年,寫人人,更襯出眼前自己的傷離之情,用筆渾融、含蓄。這時,詞人又把折柳送行這層意思收住,再做宕開之筆,寫自己旅居京華,無人賞識,如今只是倦而望歸,不禁登堤遠望故鄉,巧妙地寫出離京之由。情調感傷,但半含半吐,并不說透。下面,詞人又回筆寫柳,人們年年長亭餞行,折柳送別,那么,折下的柔柳當長過千尺。這三句,命意用筆,都同“隋堤上”三句相映。形成回環之勢。
中片先寫自己不知不覺中回憶起在京華的生活往事,但點出即收。接下再寫此前情人與之餞別的悲哀情形。這句用 “誰識京華倦客”一句呼應,又從 “有所眷戀”的角度,深入一層,寫出離京時的感傷之情,用筆藏而不露。下面寫自己乘船遠去,倏忽之間便與情人南北兩分。難舍之情,從愁船篙之快來逆寫,頗為曲折婉轉。下片集中寫行途中對情人的思念?!捌鄲拧⒑薅逊e”,語極平而意彌滿,將上面兩片的離恨都囊括其中,又引出下面離情的進一步抒發。別浦縈回,斜陽冉冉,從路程和時間的轉移,寫出離恨的愈積愈深,凄寂迷茫的景物中,烘托出無限的哀愁,但不寫具體情事,只下面 “月榭”兩句輕筆點出,遙應中片的“閑尋舊蹤跡”。最后寫自己的傷離之情: 前事如夢,夢斷京華,如今只有暗自滴淚。詞人離京,即感傷失意,又眷戀舊好,心中哀怨很深,但他卻徐徐用筆,哀思與怨情迷漫全篇,卻都沒有說明道破。別前,于堤上俯仰徘徊,盡寫柳色以渲染 “行色”;別后,風波迢遞,思憶悠悠,讀之 “不辨是情是景,但覺煙靄蒼茫”(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全篇情景交融,意境深厚悠遠,抒情吞吐纏綿,正所謂沉郁頓挫。
沉靜頓挫是一種深沉含蓄又曲折變化的藝術風格。對此,陳廷焯有極好的說明:“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非獨體格之高,亦顯性情之厚”(《白雨齋詞話》)。再深一步分析,這一風格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一是內容的深沉渾厚,一是形式的曲折多變。又如陳廷焯所言:“沉郁則極深厚”,“頓挫則有姿態”(《白雨齋詞話》)。深厚即是蘊含豐富,發掘愈出,如深秀的春山,一步一境,愈深愈奇,氣象不盡。有姿態即是筆致含蓄自然,多回環往復之趣,如峽中之水,排浪層波,橫流逆卷,極盡搖蕩回旋之態。詩詞體制短小,其藝術生命在于言少而意豐,語短而情長,極深厚且有姿態,就會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都達到相當完美的境地。
性情篤厚執著,感世傷時,心懷忠憤的詞人往往都有這類詞作。周邦彥性情真,“不肯附于祥瑞”,出言流于肺腑,又最為“知音”,所以其詞以沉郁頓挫為主調·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的一些詞多寫家國之思,感情悲憤,也往往有沉郁頓挫的特點。特別是辛棄疾,他雖為豪放派詞人,但情感深厚,愁思郁結,其詞于慷慨縱橫中時見沉郁蒼涼。其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被梁啟超評為 “回腸蕩氣,至于此極”(《飲冰室評詞》)。周濟也說他 “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宋四家詞選·序論》)。辛棄疾憂慮國事,報國無門,長期被貶謫,罷黜,心中郁憤極深,在詞作中常常表現得往復回環,含蘊不盡。如 《水龍吟·楚天千里》 抒寫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和報國無門、虛度年華的悲憤。由于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詞人的英雄豪情中揉進了許多的凄苦。發之于慷慨,而輾轉吞吐,終不免于悲咽。不忘興復而遠望中厚,但悲愁難禁,只覺北國的群山都“獻愁供恨”。人有愁恨,而移情于山,山之情又更增人之愁恨,迂回用筆,有不盡之意。寫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心事,從所見所聞所想反復渲染??聪﹃枤堈眨咽謶K淡,又聞斷鴻哀鳴,悲哀增進一層,這時再點出自己天涯游子的特別遭遇,筆筆遞進,層轉層深,漸作幽咽之聲?!鞍褏倾^看了”四句,再宕開一層,寫自己的無限悲憤,渲泄不出,按捺不住,確是憤激至極,而最后還是哽咽吞住。下片借用史典,抒寫自己的報國理想,而最后歸于年華虛度,壯志成空。悲哀、焦慮,慨嘆,不平,種種情思,百轉千回,而最終又只能做吞聲之哭。慷慨悲壯、沉郁頓挫,感人至深?!逗=嬚f詞》 說:“詞筆莫妙于留,蓋能留則不盡而有余味。離合順逆,皆可隨意指揮,而沉深渾厚,皆由此得。雖以稼軒之縱橫,而不流于悍疾,則能留故也。”
上一篇:風格類·玉老田荒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纖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