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解題: 這首詩是描寫邊塞騎兵出擊迎戰(zhàn)的情景, 贊頌了戰(zhàn)士的英勇氣概和愿為國死戰(zhàn)的精神。
課文注譯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文章鏈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解題: 寶應(yīng)元年 (762) 十一月, 唐朝的軍隊平定了河南, 叛軍首領(lǐng)史朝義逃走河北。 杜甫聞此, 萬分興奮, 在驚喜之中寫下了這首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2),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3)。
即從巴峽穿巫峽(4),
便下襄陽向洛陽(5)!
注釋:
(1) 〔劍外〕 四川省劍閣縣北有劍門山, 所以在習(xí)慣上用劍外或劍南代蜀 , 意思是說劍門關(guān)外或劍門關(guān)南。 (2) 〔薊 (jì) 北〕 古薊州州治在今北京東北。 薊北是泛指唐時幽州、 薊州一帶地方, 即今河北省北部, 當(dāng)時是安史叛軍的根據(jù)地。 (3)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全句是說, 趁著青春時節(jié), 山清水秀, 正好帶著妻子們一路還鄉(xiāng)。 這里的 “作伴還鄉(xiāng)” 上承 “妻子”。 如說 “青春作伴” 是指 “青春”人格化也通。 (4) 〔即從巴峽穿巫峽〕 即, 即刻。 巴峽, 在今湖北省巴東縣西。 巫峽是三峽之一, 在今重慶市巫山縣東。 絕壁夾峙在長江兩岸, 遮蔽天日。 正因為巫峽是如此險而狹, 所以說是穿巫峽。從四川、 重慶沿著長江東下, 巴峽、 巫峽都是必經(jīng)之地。 依路程說, 應(yīng)當(dāng)是先巫峽次巴峽。 (5) 〔便下襄陽向洛陽〕 便下, 就下、 再下。 出峽水順而易, 所以說是下襄陽。 襄陽, 今屬湖北省。 由襄陽往洛陽要換陸路, 所以用了一個向字。 原詩 “洛陽” 下, 杜甫自注: “余有田園在東京 (亦稱東都, 即洛陽)。”
譯文:
在劍門關(guān)外忽然傳說我軍已收復(fù)河北,
乍聽到高興得鼻涕眼淚都淌滿了衣裳!
回過頭看看妻子哪有絲毫憂愁在?
胡亂地收卷著詩書我不禁歡喜得都要發(fā)狂。
在這樣的好日子里應(yīng)該放聲歌唱, 也應(yīng)該盡情喝酒,
趁著山還是青的水還是綠的, 帶著家小好和他們一路還鄉(xiāng)。
說著就要動身啦, 我當(dāng)沿著大江穿過巫峽, 再經(jīng)由巴峽,
等順?biāo)搅讼尻柋戕D(zhuǎn)走旱路, 奔向那東都洛陽!
上一篇:望月有感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