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向·宋人有得玉者》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漢·劉向
宋人有得玉者,獻諸司城子罕。子罕不 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故敢獻 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 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故宋國之長者 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白金與搏 黍以示兒子(11),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 金以示鄙人(12),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 德(13)之至言(14)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15) 彌(16)精(17),其取彌精;其知彌粗(18),其取彌粗。子罕之 所寶者至(19)矣。
【注釋】宋人有得玉者:定語后置句,即“有得玉之人”。宋,宋國。春秋 時諸侯國之一,轄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安徽之間。
諸:兼詞,之于。
司城:即司空,掌管工程的官,周時為六卿之一。
子罕:春秋時宋國人,姓樂,名喜,字子罕,曾為宋國司城官,為 政有善聲。
示:拿給……看。
玉人:專門雕琢玉器的人。
以……為……:固定句式,“把……當作……”,或“認為…… 是……”。
人:各人,各自。
所寶者:所當作寶物的東西。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 寶,把……當作寶。
搏黍:黃鸝(黃鶯)的別名。一作“摶黍”。
(11)兒子:嬰兒。
(12)鄙人:鄙俗的人。
(13)道德:合乎道德準則。
(14)至言:極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論。
(15)知:通“智”,知識,或智慧。
(16)彌:愈,更加。
(17)精:精深,精妙。
(18)粗:低俗,粗俗。
(19)至:極致,至極,指最寶貴的。
【譯文】宋國有個得到一塊寶玉的人,把寶玉獻給宋國的大夫子罕。子罕 不接受。這個獻寶玉的人說:“我把這塊寶玉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過 了,玉匠認為是真的寶玉,所以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財 作為珍寶,你把寶玉當作珍寶。如果你把寶玉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 失了自己的寶物,不如我們各人擁有自己的寶物。”所以宋國的忠厚長 者說:“子罕不是沒有寶物啊,而是他視為寶物的東西與別人不一樣。” 如果拿百兩黃金和黃鶯給嬰兒看,嬰兒必定會選擇黃鶯;如果拿和氏 璧和百兩黃金給鄙俗的人看,鄙俗之人必會選擇百兩黃金;如果拿和 氏璧和合于道德準則的至理名言給賢人看,賢德之人必定會選擇合于 道德的至理名言。一個人的知識愈精深,他所選擇的也愈精妙;人的 知識愈低俗,他所選擇的也愈粗俗。子罕所認為的寶物是最寶貴 的了。
上一篇:《南朝宋·范曄·四知》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