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蘇武傳(節(jié)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漢書》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留(11)漢使郭吉、路充國(12)等,前后十余輩(13)。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14)。天漢元年(15),且鞮侯(16)單于(17)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18)也。”盡歸(19)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20),乃遣武以中郎將(21)使,持節(jié)(22)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23)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24)中郎將張勝及假吏(25)常惠等,募士(26)、斥候(27)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28)幣(29)遺(30)單于。單于益(31)驕,非漢所望(32)也。
方(33)欲發(fā)使(34)送武等,會(35)緱王(36)與長水(37)虞常(38)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39)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wèi)律(40)所將降者,陰相與謀(41),劫單于母閼氏(42)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43),私候(44)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wèi)律,常能為漢伏弩(45)射殺之(46)。吾母與弟在漢,幸蒙(47)其(48)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49)與常。后月余,單于出獵,獨(50)閼氏、子弟(51)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52),其一人夜亡(53)告(54)之。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55)。
單于使衛(wèi)律治其事(56)。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57),以狀語(58)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59)犯(60)乃(61)死,重(62)負(63)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64)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65)?宜皆降之(66)。”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67)。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68),雖(69)生,何面目以歸漢?”引(70)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71)召毉(72)。鑿地為坎(73),置煴火(74),覆武其上,蹈(75)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76)。惠等哭,輿(77)歸營(78)。單于壯(79)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80)張勝。
武益(81)愈(82),單于使使(83)曉武,會論(84)虞常,欲因(85)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86),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87),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88)。”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89)。”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90)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91),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92)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93)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94)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95),何以女為見(96)?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97),觀禍敗(98)。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99);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100);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101)。獨匈奴未耳。若(102)知我不降明(103),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知武終不可脅(104),白(105)單于。單于愈益(106)欲降之,乃幽(107)武,置(108)大窖(109)中,絕(110)不飲食。天雨(111)雪,武臥嚙(112)雪,與旃(113)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114)武北海(115)上無人處,使牧羝(116),羝乳(117)乃得歸。別(118)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119)。……
……武既至海上,廩(120)食不至,掘野鼠去(121)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122)牧羊,臥起操持(123),節(jié)旄(124)盡落。……
……昭帝(125)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126)。漢求武等,匈奴詭言(127)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128),得夜見漢使,具(129)自陳道(130),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131)中,得雁,足有系帛書(132),言武等在某澤(133)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134)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135)漢使曰:“武等實在(136)。”
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137)及物故(138),凡(139)隨武還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140)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141),始以強壯(142)出,及還,須(143)發(fā)盡白。
【注釋】以:介詞,表示原因。
父任:蘇武之父蘇建曾任將軍、右將軍,以戰(zhàn)功封平陵侯,后任代郡太守。漢制,官俸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可以父蔭為郎,故蘇武與兄蘇嘉、弟蘇賢都被任用為郎。
郎:官名,皇帝近侍,掌宮廷守衛(wèi),隨皇帝出行。
稍遷:逐漸升遷。
栘(yí)中廄:馬廄名。漢宮有栘園,園中有馬廄。廄,馬棚。
監(jiān):主管。
連:屢次。
胡:我國古時西北部民族的統(tǒng)稱,秦漢時多指匈奴。
數(shù):屢次。
相窺觀:互相窺探虛實。
(11)留:扣留。
(12)郭吉、路充國:均為漢武帝時人,曾出使匈奴。
(13)輩:批。
(14)相當:相抵。
(15)天漢元年:即漢武帝即位的第四十一年(前100)。天漢,漢武帝年號之一。
(16)且鞮(jūdī)侯:單于即位時的封號。
(17)單于:廣大的意思,匈奴人對其君主的稱呼。
(18)丈人行(háng):長輩。丈人,對親屬長輩的通稱。行,輩分。
(19)歸:送歸。
(20)嘉其義:嘉獎他的正確行為。義,合宜的行為或道理。
(21)中郎將:官名。
(22)節(jié):又稱“旄節(jié)”,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以竹為節(jié)桿,上飾以旄(牦牛尾),謂之旄節(jié)。
(23)賂:贈送財物。
(24)副:即副使。
(25)假吏:本非吏而臨時充任為吏者。
(26)募士:招募來的兵士。
(27)斥候:偵察兵。
(28)置:準備購置。
(29)幣:泛指禮品。
(30)遺(wèi):贈送。
(31)益:逐漸,漸漸。
(32)望:期望。
(33)方:正。
(34)發(fā)使:派遣使者。
(35)會:適逢,恰值。
(36)緱(gōu)王:匈奴的一個親王。
(37)長水:水名,在今陜西藍田西北。
(38)虞常:即投降匈奴的漢朝原長水校尉虞常。
(39)昆邪(húnyé)王:匈奴的一個親王,在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降漢。
(40)衛(wèi)律:其父是長水胡人,本人生長在漢,后因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事受牽連,投降匈奴,受單于的重用。
(41)陰相與謀:暗中在一起密謀策劃。
(42)閼氏(yānzhī):匈奴王后的稱號。這里指且鞮侯單于之母。
(43)相知:有交往,熟識,要好。
(44)私候:私自拜訪。
(45)伏弩:埋伏弓弩手。弩,一種用機械發(fā)箭的弓,這里指弓弩射手。
(46)之:代詞,指衛(wèi)律。
(47)蒙:受到。
(48)其:指漢廷。
(49)貨物:這里指一般的財物。
(50)獨:只有。
(51)子弟:單于子弟。
(52)發(fā):舉事,指發(fā)動劫持閼氏歸漢的事。
(53)夜亡:在夜間逃走。
(54)告:告發(fā)。
(55)生得:被活捉。
(56)治其事:審理這個案件。治,審理。
(57)發(fā):指泄漏,案發(fā)。
(58)語:作動詞用,告訴。
(59)見:被。
(60)犯:侵犯,侮辱。
(61)乃:才。
(62)重:副詞,更。
(63)負:辜負,對不起。
(64)引:拉,這里有供出的意思。
(65)加:加重。
(66)降之:迫使他們?nèi)客督怠?br />
(67)受辭:受審訊。
(68)屈節(jié)辱命:使節(jié)操和君命受到屈辱。
(69)雖:即使。
(70)引:抽出,拔出。
(71)馳:騎馬快跑。
(72)毉:同“醫(yī)”。
(73)坎:坑。
(74)煴(yūn)火:沒有火焰的微火。
(75)蹈:通“搯”,叩,輕輕敲打。
(76)息:呼吸。
(77)輿:作動詞用,用車子送。
(78)營:指漢使的營帳。
(79)壯:勇壯,意動用法,以……為壯。
(80)收系:拘禁,逮捕。
(81)益:逐漸。
(82)愈:病情好轉。
(83)使使:派使者。
(84)會論:一起判決。會,會同,一起。論,判決罪犯。
(85)因:趁,借。
(86)已:完畢。
(87)近臣:親近的大臣。
(88)募降者,赦罪:招募愿意投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過。
(89)相坐:連坐,連帶治罪。古代法律是一人犯法,其親屬也要定罪。坐,犯罪。
(90)擬:比劃,做(刺殺人的)樣子。
(91)彌山:充滿山野。彌,滿。
(92)膏:作動詞用,有“使肥美滋潤”的意思。
(93)女:通“汝”,第二人稱代詞,你。
(94)畔:通“叛”。
(95)蠻夷:古代漢族對兄弟民族或外族的蔑稱。
(96)何以女為見:干嗎要見你?“女”是“為見”的前置賓語。
(97)斗兩主:使兩主(漢天子和單于)相爭斗。斗,使動用法。
(98)觀禍敗:是說從旁坐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
(99)“南越”句: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漢朝派遣使者鎮(zhèn)撫南越(國名,在今廣東、廣西一帶),南越呂嘉把漢使和南越王都殺掉,自立為王。武帝派兵征討,次年,斬呂嘉,分其地為九郡。屠,屠殺,這里有“平定”的意思。
(100)“宛王”句: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漢朝遣使入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求良馬,大宛王不肯獻馬,并將漢使截殺于歸途。武帝派兵伐大宛,大宛諸貴族殺大宛王,獻馬出降。頭縣北闕,指大宛王的頭懸掛在漢朝的宮闕之下。縣(xuán),掛,這個意思后來寫作“懸”。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
(101)“朝鮮”句: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命使臣說降朝鮮王右渠(人名),右渠殺漢使臣。武帝派兵征討,其臣下殺右渠投降。即時,立刻。
(102)若:第二人稱代詞,你。
(103)明:明白,清楚。
(104)脅:脅迫。
(105)白:稟告。
(106)愈益:更加。
(107)幽:幽禁。
(108)置:放。
(109)大窖:收藏糧食、物品的地穴。
(110)絕:斷絕生活供給。
(111)雨:作動詞用,落下。
(112)嚙(niè):咬,嚼。
(113)旃(zhān):通“氈”,一種毛織物。
(114)徙:遷移。
(115)北海:即當時匈奴的北境,在今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
(116)羝(dī):公羊。
(117)乳:生育。這里指公羊生小羊。
(118)別:使……分開。
(119)他所:其他地方。
(120)廩:米倉,這里作動詞用,當“供給”講。
(121)去:通“弆(jǔ)”,儲藏。
(122)杖漢節(jié):持著代表漢朝的旄節(jié)。杖,拄著,拿著。
(123)操持:拿著。
(124)節(jié)旄:系在節(jié)上的牦牛尾。
(125)昭帝:武帝少子,名弗陵,于公元前87年即位。
(126)和親:本指與外族結為婚姻,此處指達成和議、和好。
(127)詭言:詐言。
(128)俱:偕,即一起。
(129)具:全部,完全。
(130)陳道:陳述。
(131)上林:即上林苑,當時皇帝游玩射獵的園林,秦時所建,武帝時擴建,在長安城西。
(132)帛書:在絹帛上寫的書信。
(133)某澤:指北海。澤,水草匯集的地方。
(134)讓:責備。
(135)謝:道歉。
(136)實在:確實還活著。在,活在世上。
(137)以降:已經(jīng)投降。以,通“已”。
(138)物故:死亡。
(139)凡:總共。
(140)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漢昭帝年號。
(141)凡十九歲:是說蘇武自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出使匈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歸漢,共十九年。
(142)強壯:指壯年。
(143)須:胡須。
【譯文】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從,并逐漸被提升為掌管皇帝鞍馬鷹犬射獵工具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jié)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jié)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節(jié)前來,漢朝也扣留他們以相抵。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剛剛立為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于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jié)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jié)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將準備好的財物贈給單于。單于逐漸傲慢,并不是漢朝所期望的那樣。
單于正要派使者護送蘇武等人歸漢,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nèi)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后來又跟隨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于胡地,在衛(wèi)律統(tǒng)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wèi)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弓弩手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受到漢廷的照顧。”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一個多月后,單于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們的計劃報告了閼氏及其子弟。單于子弟發(fā)兵與他們交戰(zhàn),緱王等都戰(zhàn)死,虞常被活捉。
單于派衛(wèi)律審理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fā),便把事情經(jīng)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謀害單于,又怎么加重處罰?應當讓他們?nèi)客督怠?rdquo;單于派衛(wèi)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jié)、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廷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wèi)律大吃一驚,自己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yī)生。醫(y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后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輕地敲打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jīng)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拉回營帳。單于欽佩蘇武的節(jié)操,早晚派人探望、詢問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jiān)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派使者勸說蘇武,正趕上審判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后,衛(wèi)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應當處死。接受單于招募投降的人,可免除罪過。”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wèi)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你也應該連坐。”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么談得上連坐?”衛(wèi)律又舉劍裝作要殺蘇武的樣子,蘇武巋然不動。衛(wèi)律說:“蘇君!我衛(wèi)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于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shù)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得到了這樣的榮華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wèi)律說:“你順著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蘇武痛罵衛(wèi)律說:“你本為漢朝臣民,不顧及朝廷的恩義,背叛皇上、拋棄親人,成為降虜,淪落匈奴,我為什么要見你?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jié)h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斗,你就坐觀禍亂勝敗。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立刻就遭到了誅滅。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我絕不會投降,卻想讓兩國互相攻打,看來匈奴滅亡的災禍,將從殺死我開始了!”
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fā)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上降下大雪,蘇武躺在地上,嚼著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過了好幾天都沒死。匈奴人認為他是神人,就把蘇武流放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蘇武到了北海后,匈奴沒有供給他糧食,他就挖掘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每天拄著漢廷的旄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jié)上的旄牛尾毛全部脫盡。……
漢昭帝登位。幾年后,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常惠教漢使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某荒澤中。”
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jīng)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fā)全都白了。
上一篇:《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陸游·訴衷情》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