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宮之奇諫假道》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左傳》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11)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12)、虞仲(13),大王之昭(14)也。大伯不從(15),是以不嗣(16)。虢仲、虢叔,王季之穆(17)也;為文王卿士(18),勛在王室,藏于盟府(19)。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倡,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20)豐(21)潔,神必據(22)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23)曰:‘皇天(24)無親(25),惟德是輔(26)。’又曰:‘黍稷(27)非馨(28),明德(29)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30)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31)馨香,神其吐(32)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33)其族行。曰:“虞不臘(34)矣。在此行也,晉不更(35)舉(36)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37),晉滅虢,虢公丑(38)奔京師。師還,館(39)于虞,遂襲虞,滅之。
【注釋】假道:借路。
虞:諸侯國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陸東北。
虢(guó):諸侯國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陸南。
宮之奇:虞國的賢臣。
表:外面,這里指屏障。
啟:啟發。這里指助長。
玩:玩忽,忽視,輕視。
甚:過分。
輔:面頰。
車:牙床骨。
(11)宗:同姓,同一宗族。
(12)大伯:周太王的長子。
(13)虞仲:周太王的次子。
(14)昭:宗廟里左邊的位次。
(15)從:聽從。
(16)嗣:繼承。
(17)穆:宗廟里右邊的位次。
(18)卿士:執掌國政的大臣。
(19)盟府:主管盟書的官府。
(20)享祀:指祭祀。
(21)豐:豐盛。
(22)據:依附,這里指保佑。
(23)《周書》:已經失傳。
(24)皇天:上天。
(25)無親:不分親疏。
(26)輔:輔佐。
(27)黍稷:泛指五谷。
(28)馨:香。
(29)明德:光明德行。
(30)馮:通“憑”,依附,憑借。
(31)薦:獻。
(32)吐:意思是不享用祭品。
(33)以:率領。
(34)臘:年終的大祭,即臘祭,這里作動詞。
(35)更:再。
(36)舉:舉兵。
(37)朔:每月初一。
(38)虢公丑:虢國國君,名丑。
(39)館:公家為賓客所設的住處,這里作動詞,住宿。
【譯文】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定會跟著被滅掉。晉國的野心不可助長,對外敵不可忽視。一次借路已經過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話說,‘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受凍。’這話說的正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啊。”
虞公說:“晉國是我們的同宗,怎么會謀害我們?”宮之奇回答說:“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兒子。太伯不從父命,因此沒有繼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當過文王的執政大臣,為周王室立下過功勛,記載他們功績的盟書在盟府里保存著。晉國將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能有什么愛惜?再說晉國愛虞國,這種愛比桓叔和莊伯的后人對晉國更親近嗎?桓叔和莊伯的后人有什么罪過,而晉獻公把他們都殺掉了,不就是因為他感到他們是一種威脅嗎?至親的人因為恃寵而威脅到獻公,而且還要把他們殺掉,何況一個國家對他的威脅呢?
虞公說:“我的祭品豐盛潔凈,神明一定會保佑我。”宮之奇說:“我聽說過,鬼神不隨便親近哪個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上說:‘上天對人不分親疏,只幫助有德行的人。’還說:‘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光明的品德會芳香四溢。’《周書》上又說:‘人們的祭品沒有什么不同,不必改變,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會享用。’照《周書》這么說,君主沒有德行,民眾就不會和睦,神明也不會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憑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用他的美德向神明進獻祭品,難道神明會不享用嗎?”
虞公沒有聽從宮之奇的勸告,答應了晉國使者借路的要求。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離開了虞國,并說:“虞國不能舉行年終的臘祭了。這一次虞國就滅亡了,晉國用不著再發兵了。”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晉國滅掉了虢國,虢公丑逃到京師。晉軍返回途中在虞國駐扎,趁機襲擊了虞國,把它滅掉了。
上一篇:《國語·勾踐滅吳(節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搜神記·干將莫邪》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