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以“動”為主,要求思維不斷運動、調整、不斷擇優化的思維活動方法。其邏輯表現形式是辯證邏輯。這種思維方法體現了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就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前進的。特別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動態網絡聯系增強,變化節奏加快,更體現動態思維方法,也更需要運用它來認識和改造世界。
這種思維方法的特點是:1.流動性。認為一切都處于流動之中,客觀環境和自身的內部要素都處于運動中,故思維目標、方向和程序都具有相對的意義。它要求對思維進行動態的調節和控制。在運動中協調、在變動中前進。2.擇優性。指在思維過程中,考慮任何一項工作,都可以有各種可能的方案,并應從中擇優。3.建構性。指它在不斷控制周圍環境的同時,也不斷對自已的思維結構進行改造。動態思維總是處于不斷地建構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空間和能力不斷擴大,使思維的活力得以充分發揮。4.整體性。指整個思維過程的整體,無論是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還是系統與環境的關系,都是互相聯結在一起的。5.開放性。認為思維必須在與周圍環境的交流中,在信息的不斷輸入輸出的過程中,在反饋機制的發揮中,才能運行起來,開放是動態思維的前提。
這種思維方法的一般模式:首先不斷地輸入新的信息,并根據新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依據變化了的情況形成新的思維目標、思維方向,確立新的方案、對策,而后,輸出經過改造了的信息,對事情、工作實施新的方案,再把實施新方案的情況、信息反饋過來,再次進行分析、調整。在一次又一次運動過程中,不斷縮小思維的目標差,達到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控制和改造。
根據這種思維方法的特點和模式,在運用中應當注意二點。1.充分發揮動態思維在改革、開放中的作用。當代世界相互聯系更加密切,要求國家建設必須改革、開放、搞活,這就要求充分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指導各項實際工作。2.正確處理動態思維方式和靜態思維方式的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動態思維不能脫離靜態思維;靜態思維也離不開動態思維。在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自的優點,努力做到以動為主,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實現事物發展的良性反饋原則。
上一篇:前幼兒期兒童的玩具
下一篇: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