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翚·汴京紀事二十首(其一)》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劉子翚
帝城王氣雜妖氛,胡虜何知屢易君。
猶有太平遺老在,時時灑淚向南云。
劉子翚《屏山集》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那些憤慨國事的作品。《汴京紀事二十首》寫于靖康之變以后。國都失守、國土破碎的深哀巨痛,使作者的筆觸變得凝重、深沉而又犀利。這一組七言絕句不僅集中反映了作者感時憂國的思想感情,而且猶如一幅五光十色的歷史畫軸,以靖康之變?yōu)檩S心,展現(xiàn)了發(fā)生于汴京的眾多歷史事件的風貌。
本篇為《汴京紀事二十首》中的開卷之作,著重表現(xiàn)汴京(今河南開封)失守、二帝被擄后,遺民懷念故國、渴望光復的痛苦。首句寫金人占領汴京。“帝城”,即汴京。“王氣”,指象征帝王運數(shù)的祥瑞之氣。古人認為王氣的聚散與國運的盛衰密切相關(guān)。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有“金陵王氣黯然收”句,許渾《金陵懷古》詩亦有“玉樹歌殘王氣終”句。“雜妖氛”,是喻指金人入犯。這一句隱含著作者對國運衰頹的深切嘆惋和對金人入犯的強烈憤懣。次句是說金人不懂得“忠君愛國”的道理,因而并不在乎頻繁地更換皇帝。“胡虜”,是對金人的蔑稱。靖康二年(1127),徽宗、欽宗被擄北行,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后至建炎四年(1130),金人重行占領汴京,復立劉豫為齊帝。“屢易君”,指此。從表面上看,這一句意在指斥金人不知禮義,其實,統(tǒng)全詩而觀之,這里對金人的指斥不過是為下文揭示詩的主旨所作的一種鋪墊——作者意在以不諳禮義的金人作為深明禮義的北宋遺民的反襯。所以,三、四兩句便掉轉(zhuǎn)筆鋒,表現(xiàn)北宋遺民銘心刻骨的故國之思。“太平遺老”,即北宋遺民。“南云”,借指南宋。那些在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宋遺民,自幼讀圣賢之書,把國家社稷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因而,他們懷著莫大的痛苦,無時不在盼望南宋統(tǒng)治者揮師北伐,使京都早日得以光復。這里,“時時”,寫其痛苦和盼望之久;“灑淚”,寫其痛苦和盼望之深;“向南云”,則寫其痛苦和盼望之專。相形之下,不僅“何知屢易君”的金人顯得粗俗,而且但求茍安,不圖恢復的南宋統(tǒng)治者也顯得那樣昏庸——作者正是想通過對北宋遺民行為的描寫,揭露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圖振作。
這首詩之所以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shù)力量,除了應歸功于對比、反襯手法的成功運用外,作者善于塑造典型的形象,也是原因之一。“時時灑淚向南云”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將北宋遺民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作干巴巴的描述,即便筆墨十倍于此,也難以收到同樣的藝術(shù)效果。后來,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中“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二句,雖然很難說是自劉詩脫胎而來,但化用其意的痕跡卻殊為明顯。
上一篇:《柳宗元·江雪》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牧·泊秦淮》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