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張炎以詠物詞為最精到。鄧牧談他的《南浦》詠春水一首為“絕唱今古,人以張春水目之”,但從詠物詞的整個方法、風格和寄意來說,卻不如這一首詠孤雁的《解連環》更有代表性。所以也有人認為:“張叔夏孤雁詞,有云‘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人皆稱之曰張孤雁”(孔齊《至正直記》)。這首《解連環》,在詠物的方法上最為出色。他對孤雁的刻畫,可以說是窮形盡相,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感盡蘊含在對孤雁這一形象的描繪中。
詞作一開始,作者就以困頓惆悵的情懷,伴孤雁一起飛來。明寫孤雁,暗寫自身。楚江,實際上與楚天的意思相同,指湖南地方。因衡陽有回雁峰,又雁多經瀟湘,至衡陽不再南飛,瀟湘、衡陽皆楚地,故用以切雁飛宿之處。頭三句寫長天無際,離群萬里。不只寫雁,而且點明“孤”字。“悵”字、“恍然”字、“驚”字,再加首句的“楚江”與“晚”字,寫出了孤雁之遭際,使人分明意識到了作者的凄愴情懷。張炎生當南宋末年,國勢垂危,作為一個詞人,對于時局自己深感無能為力,不勝憂憤,所以借用詠物詞體,以寄托一腔幽怨。
“自顧影”一韻,共三句。寄意在顧影,所謂“顧影自憐”,也有深自珍惜之意。以其驚魂恍然,故徘徊欲下,而目光所到之處,唯見枯草平沙,依然一片寂寥。南宋詩詞家的這種寂寥情懷,幾乎是共同的,謝枋得有詩:“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武夷山中》)雖然詩是抒情,詞是詠物,但他們感情的音響卻同樣都是那一縷家國的哀思。飛自孤飛,落也孤宿。寫孤雁躊躇不決的心境,說它徘徊顧影,只是為了進一步突出它的孤獨。
“寫不成書”,用《漢書》所載蘇武事,后人詩詞中常以雁為傳書使者。雁飛有序,呈一字形,或人字形,因孤雁排不成字,只是一只單飛,所以說“只寄得、相思一點”,用典別出心裁。在讀者心頭引起的反映,除在藝術方面的巧思外,這種相思之苦與家國之苦,在朦朧之際,已無從分辨。
為了不致使讀者誤會這是一首說相思的情詩,作者在下文又延伸了蘇武“雁足傳書”之說。這一韻的三句,不但是為雁立傳,而且在“詠雁”這層朦朧的面紗下面,可以依稀看到作者思想面貌的完整的輪廓。字面上是說孤雁因循,誤了寄書,因而也誤了殘氈擁雪的蘇武托雁寄書的心事。“殘氈擁雪”,是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不肯降,被置大窖中,不與飲食,“武臥嚙雪,與旃(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漢書》本傳)之事,是一個不屈的愛國者的形象。而作者以孤雁自比,其“故人”當亦是蘇武一類人。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南北隔絕,北方“故人”的心事不能達于南方,我們只領會作者意之所指也就夠了。
過片的“旅愁”,照應前文的“離群萬里”。“荏苒”,輾轉或遷延的意思。這一句說:有誰憐念這因時序的遷延流轉而與日俱增的孤獨的旅愁呢?下面兩句,把這層意思又追加了分量:說長門夜悄與錦箏彈怨,這里實際上不止是用漢武帝陳皇后罷退長門宮故事。還兼用杜牧的《早雁》詩意:“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目睹因戰亂而使百姓流離的情景,以早雁一詩寄托他的同情,這與南宋的“胡騎紛紛”,人民流離的情況大致相同,所以化用杜牧詩意是很貼切的。前文提出殘氈擁雪的“故人”,這里又提出“長門燈暗”的宮廷,用一個謾字,把長門、錦箏兩個典故組織到一起,用來渲染孤雁的哀怨。錦箏彈怨,用錢起《歸雁》詩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這種用他人的詩情為自己涂彩的辦法,在宋人詠物中最為常見。一方面借增詞情,一方面為事物生色。但這里長門的夜哭,錦箏的清怨,除用典之外,作者還另有用心。
“猶宿蘆花”是對遠方伴侶的想念,從這里開始全是想像之辭。首先想的是那么多伙伴,是否大家依然相守在蘆花叢里?其次想的是伙伴們“也曾念”春天到來之前,應該回北方去了。回北方,也許還能大家相見。下面是一個飄渺的幸福的設想,這個設想支持它,使它能夠忍受這長期的孤苦。玉關春雨,北地黃昏,一聲驚呼之中,將怎樣和旅伴們重見呢?這里用了唐人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的詩意,“怕”字含意深微。長期的期待與渴望,一旦相見期近,怕至時又不能相見,反怕春期之驟至,但若能相見,雖荒野寒沙,也無愧于寄身畫棟珠簾、不識愁苦的雙雙紫燕了。
這里的“去程”、“玉關”,都是要人去咀嚼的字面,明顯的“其中有人”,而且也是呼之欲出的。寄意所歸,正在語言之外。
《解連環·孤雁》是南宋詠物詞中的名篇之一。這首詞具有比較完備的詠物詞的特征與方法,構思精巧,體物細膩,既能寄意深微,又能窮形盡相。運用典實,亦在似有似無之間,這些地方均能見到南宋詠物詞的特征,也可概見張炎詠物詞深厚的藝術功力。
上一篇:朱淑真《蝶戀花·送春》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赴新州》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