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祖
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盡日冥迷,愁里欲飛還住。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最妨它、佳約風流,鈿車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極,還被春潮晚急,難尋官渡。隱約遙峰,和淚謝娘眉嫵。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
在詠物詞中,這一首屬于著意雕繪的一類,不僅窮形盡相,而且為事物傳神。故是以工麗見長,從中見出作者的才思。
這一類詠物作品,既重體物,又重神采,所謂即人即物,即物即人,體物與寄托,混然不可分辨。但這種“寄托”,僅為作者一種情思,而這種情思乃作者所處之時代、社會所形成的個人思想總和,若實指某人某事,必不免穿鑿附會。
詞中之濛濛細雨為適當其時,而闇闇情懷則郁積已久,以此適時之雨,遇此凄迷之情,乃作成此滿紙春愁。
春雨欺花困柳,所謂風流罪過,明是怨春,實是惜春情懷。體物而不在形骸上落筆,而確認無生物有其思想感情,為南宋詠物詞中大量采用的表現手法,這就是所謂傳神,這是詠物詞最見工力的地方之一。說“冷”,說“煙”,說“偷催”,都使人感到這是春天特有的那種毛毛細雨,也即“沾衣欲濕”的“杏花春雨”。
這種細雨,似暖似冷,如煙如夢,做出許多情思,正如秦觀《浣溪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雖各說各的春雨,各具各的神態,卻同借春雨,表現出同樣的惜春情懷。對仗工而精,用字穩而切。
細雨、春愁,已不知何者為主,何者為次,但即使人的神思遠沒遙空,而究其實卻“句句不離所詠之物”。春雨之冥迷,實同于人之惆悵,輕到欲飛之細雨,竟至欲飛不能而如此依戀纏綿者,都因為這是一片春愁。體物傳神,可謂細致入微,窮形盡相了。
彩蝶因春雨而停憩西園,春燕因春雨而得泥歸來,也屬一般,而蝶驚粉重,燕喜泥潤,卻把春雨這一“細微”的特征,從側面表現出來了。
上片的最后一韻,仍是圍繞春雨來寫。佳約成空,鈿車不出,是說春雨對人事的影響,并非作者真有個約會,因雨受阻。這種手法,正如姚鉉所說:賦水不當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杜陵在長安城南,是唐代郊游勝地之一,這里是借用。
上片寫作者在庭院中所見。下片第一韻三句,轉為寫春雨中的郊野景色。寫郊原春雨,唐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最能追魂攝魄,這里翻用了他的詩意。詠物詩詞的用典,除了為自己詩情詞情敷彩之外,還要標示這一事物曾經為前人所重,在文學史上早有很高的聲價。詠物詩詞如果忽略了這一點,那就是美中不足。韋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江頭野渡,暮色凄清,微雨欲垂未垂,遠水似盡不盡。一片蒼茫寂寥,雖非行人,亦難免魂銷。看似描寫江天景色,實際上卻是為春雨傳恨。
“眉嫵”兩句,寫雨中春山,煙雨迷濛,遠望處,隱約如佳人眉黛。這里是用卓文君事。《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是以山比眉,這里卻又反過來用佳人愁眉比喻遠山,且又加“和淚”兩字,以關合雨中遠山。“嫵”字韻腳極佳,押韻即當如此押去方好。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辛棄疾《賀新郎》),不僅新穎,亦使青山含情。“謝娘”一辭,唐宋詩詞家常用語,是對婦女的泛稱,這是南朝留下來的習慣。這里的謝娘,不應理解為實指某人。只是因為把雨中遠山比做婦女愁眉,為使文理連貫才引出“和淚謝娘”一語,詞意只在用雨中春山表現春雨的多種風神,重點仍在春雨。所謂句句刻畫,不離所詠之事物。這兩句寫青山似謝娘之含嚬帶愁而愈覺嫵媚,都是春雨“做將”出來的。春雨能夠做到“山也含情,蝶也凄怨”。
詠物詩詞之用典,貴在融化無跡,這就需要作者的刻意錘煉,但用典即使渾化無跡,因是被動,難免死板,不如自鑄新詞,使之淋漓盡致,兩者在詠物詞中更是缺一不可。下面兩句即作者自己熔鑄的新語,既流暢,又活潑:“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這是兩句極新穎的對偶句,構成極美的意境,極為當時人及后世讀者激賞。斷岸幽寂,綠水新漲,花落水流紅,寒雨凄迷,落花飛愁。是春雨景色,亦是春雨情懷;是作者寄托,亦是作者情懷。詞人使用的方法是在文字上句句不離春雨,在結構上以春愁作為情感主線。寫春雨則窮形盡相,寫情感則隨處點染。下片的“沈沈”、“和淚”、“落紅”、“帶愁”,以及下句的“門掩梨花”,都是織成這一片凄清景色和闇闇春愁的因素。
下句“門掩梨花”,語出李重元《憶王孫》:“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以遙想之辭,緬懷前代風流,遙想詩人于“當日”門掩黃昏,聽梨花夜雨時之惆悵況味。春日夜雨不僅使詞人寫出名句,也以春雨感染詞人的心作結。至于剪燈事,出于李商隱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詩雖是寫秋雨,但只剪取其“夜雨剪燭”一層意思,以關合故人之思,使結句漸入渾茫,所以言已盡而意正長。許昂霄評這兩句說:“如此運用,實處皆虛。”《詞潔》對全詞的評價是:“無一字不與題相依,而結尾始出雨字,中邊皆有。前后兩段七字句,于正面尤到。”
〔注〕《詞潔》說此詞的末一字作“雨”,系用別本。按詠物詩詞以作品中不見題字為宜,今流傳本作“語”,似較長。
上一篇:張昪《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