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亦樂得
【原文】
飄風不終朝,
暴雨不終日[1]。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天]者同于失[天][2]。
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天]者,
失[天]亦樂得之。
【注釋】
[1]飄風:狂風。朝:早晨。
[2]失:指失道或失德。
【譯文】
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
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誰制造的狂風驟雨呢?是天地。
天地形成的狂風暴雨尚不能長久,
又何況人的狂妄行為呢?
所以,從事于道的人合于道,
從事于德的人合于德,
失德失道的人,就會失去它們。
合于道的人,
道會樂于幫助他。
合乎德的人,
道就會使之有德。
合乎失的人,
道就會使他失道失德。
【解析】
這一章接著上一章的道和德講起,論證了人們必須與道和德相一致才能真正順應自然,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從自然中受益。
對于統治者而言,少發號施令是合乎自然規律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自然界的狂風都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這是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相對平衡的:疾生疾滅、遲生遲滅、有生有滅、無生無滅……
老子在這一章里論述了統治者實施不言之教的重要意義,并通過自然界的變化來說明問題,比喻貼切,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通過大家都熟悉的自然現象來闡釋遵循自然規律的大道和大德,我們人類只有合乎自然法則才能長久,具體而言就是少生分別而合于自然,合乎自然也就是按照大道和大德來行事,按照大道來行事的人,大道也樂于得到他,愿意和他和諧相處;按照大德行事的人,大德也樂于得到他,和他永遠在一起,而不合乎道德的人,道德自然遠離他,最后什么好處也得不到。
天地在我們的眼里是神秘莫測的,而且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即使蘊藏著巨大力量的天地,也必須遵循自然的道德規律,我們人類無法和天地相比,天地的巨大都無力對抗自然,更何況藐小的人類呢?我們只有不違背自然規律,做到合道合德,才能和大道德融為一體,并從中獲得無限的益處;與之相反,如果我們違背大道大德不但得不到益處,而且會受到大道大德的遺棄,和大道大德相背離,必然會遭遇痛苦和災禍。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正是這種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人類會受到自然的獎懲,當人的行為合乎自然規律時,人就能從自然中受益,一旦違背自然規律行事,必然會受到自然懲罰。很多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比如人們為了眼前的小利,對森林亂砍濫伐,最后導致泥石流滑坡,死傷慘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違背大道大德就等于自我毀滅。
從政之道
晉文公勝在守諾
官員守諾,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如此才可政令通行。
一天,晉文公同大臣子犯討論圖霸之事。文公說:“如今百姓已逐漸安居樂業,我想使用他們,你看如何?”子犯答道:“目前百姓雖然安于生計,但還不知道您講不講信用,也還不了解信用的作用,因此不宜使用。”
于是,晉文公在平時處理政務中,注意取信于民,并且在伐原的戰爭中,做了一次守信義的示范。
當年,晉文公幫助襄王安定王室后,周襄王為了獎勵文公,賜給晉文公四個邑,即陽樊、溫、原、儷予。從而使晉國的土地擴展到了黃河北岸。然而,在襄王賜予的四個邑中,原邑不愿意歸順晉國。不得已,文公只有起兵用武力征服。
晉文公同大將趙衰來到原邑。在此之前,原邑的首領原伯貫欺騙其部下和臣民,說晉兵在收歸陽樊時,把陽樊的百姓全部都殺了。原人聽后既恐懼又憎恨晉軍,共同發誓死守原邑。隨同的趙衰見此情景,對文公說:“原人之所以不服我們晉國,是因為我們與原之間沒有信用往來的緣故,君主如果取信于原人,那么原地不攻自然就會歸我們了。”文公采納了趙衰的謀略,與原人約定,如果三天內晉軍攻不下原邑,我們便自動解圍而去。同時還向士兵宣布:只圍3天,只帶3天口糧。
到了第三天,有原人偷跑出來向晉軍報告說:“城中已經探知晉軍未屠殺陽樊的百姓,準備明天晚上偷偷打開城門,迎接晉軍。”晉軍一些將領得知這一消息,要求文公等一等再撤兵。文公堅決不同意,說:“信用是一個國家的最大財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全靠它。我已經發出3天為期的命令,現在如果不按期退兵,就是失信。如果我們為得到原邑而失掉信用,那就得不償失了。”
翌日天一亮,文公就下達了撤退令。晉軍立即解除對原邑的包圍。原邑民眾見此情景,都說:“晉侯寧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百姓紛紛在城樓上插上降旗,有的還偷跑出城追隨晉軍,原伯貫想阻止也阻止不住。晉軍退了不到30里,原邑就派人來投降。
晉文公在趙衰的陪同下,單車進入原城,百姓見此,更是歡欣鼓舞。原伯貫來見文公時,文公以王公卿士的禮節相待,并將原伯貫的家遷到河北。又委任趙衰為原地大夫,兼領陽樊。留2000兵戍守,然后班師回晉都。此次行動,使文公在民眾中建立起了更高的威信。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其實,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沒有信用也是難以立起來的。因此,靠信義來樹立權威,就是一條重要的謀略。靠信義樹立起來的權威往往基礎更牢固,更具有持久性。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九章·為者敗之》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