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詞到稼軒,風格和意境兩方面,都大為解放。對于他來說,無句不可入詞,無事不可為詞,表現了極高的文學天才。
有一個中秋夜,宴飲將旦,座中有客見月輪西沉,說起前人詩詞中有寫待月的,而沒有寫送月的。稼軒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木蘭花慢》詞。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從“月落”著筆,馳騁想像的翅翼,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看他妙趣橫生的發問吧:
今晚的月亮多么可愛呀,悠悠忽忽向西走,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您——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您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有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你系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明月呵,我問你,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
詞人想像的翅翼,一會兒飛向廣闊的太空,一會兒沉入深幽的海底,對月亮問出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奇,問得妙,問得異想天開,問得饒有風趣,問得耐人尋味。詞人把有關月亮的種種神話傳說,巧妙地加以編織,使之成一統一的整體,創造出更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形象。月里的玉兔、蝦蟆被寫得活靈活現。大概因為她“獨處無郎”吧,歷來詩人們都愛和嫦娥開玩笑,大詩人李白就曾把酒問月:“嫦娥孤棲與誰鄰?”(《把酒問月》)北宋張孝祥在一個中秋夜沒有見到月亮,就想入非非,說“姮娥貪共,暮雨朝云,忘了中秋”(《訴衷情》)。現在稼軒又風趣地發問:“姮娥不嫁誰留?”與前賢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詞中發出一系列疑問,或許多少反映了一些他對現實政治的困惑莫解吧。
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么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稼軒問月,所顯示的聰明睿智的思想光輝,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作為中國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無怪乎大學者王國維拍案驚奇。他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稼軒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在這首詞的作法上,辛棄疾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后世評論家嘗謂辛詞隨所變態,不主故常,雄放恣肆,橫絕古今,于這首《木蘭花慢》可見一斑了。
上一篇:宋 祁《木蘭花·東城漸覺風光好》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劉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