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首小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并說他“到官四月,憂勞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關史料看,他對元朝的黑暗統治深感不滿,對人民的疾苦相當關心。他在“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之時寫的這首〔山坡羊〕,盡管題為“懷古”,實際上重在“傷今”,其揭露、批判的鋒芒,既指向歷史上歷朝累代的統治者,更指向當時的元朝統治者。
作者從東方走來,縱目四望,看到了潼關的形勝。因此,這只曲子便先從潼關形勝寫起。第一句寫山,潼關東有崤山,北有中條,西接華岳三峰,形勢險要。詩人看見的就是這種險要的形勢;但他沒有用紀實的表達方式,而只用“峰巒如聚”作形象的描繪。一個“聚”字,不僅寫出“峰巒”的眾多,而且賦予眾多的峰巒以生命和意志,從而表現出它們向潼關聚集的動勢。那許多峰巒,仿佛為了同一目的,從不同的方向奔來,拱衛潼關。第二句寫河。《元和郡縣志》記“潼關”云:“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為天險。”潼關所“俯視”的“洪流”,就是黃河。黃河從龍門直瀉而來,洶涌澎湃,奔赴關下,詩人所見的就是這種情景;但他也未用紀實的表達形式,而只用“波濤如怒”作形象的描繪。一個“怒”字,不僅概括了黃河波翻浪涌、奔騰咆哮的氣勢,而且賦予它以生命和感情。它為什么發“怒”呢?這就給讀者打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一句寫山,第二句寫河,都沒有點明這是什么地方。第三句“山河表里潼關路”,便總括山、河,歸到“潼關”。著一“路”字,表明詩人此時正行進在“潼關路”上,那“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親眼看見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關路”上行進,其目的地,就是用潼關作東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關形勝之后,自然要遙望“西都”了,“潼關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為向“望西都”過渡架好了橋梁。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注云:“晉國外河而內山。”表,外也;里,內也。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關,極言潼關內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勢險要,為兵家所必爭,關系著在關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興亡。因此,當詩人在“潼關路”上“望西都”的時候,自然就想到歷代的興亡了。
關中,曾經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王朝在那里建都,歷時達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統稱“西都”。在本曲中,張養浩僅舉“秦漢”,以代表在那里建都的所有王朝。當他“望西都”之時,由于想到了那許多王朝的興亡帶給老百姓的苦難,心情很沉重,所以接著說:“意躊躕”。躊躕,本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現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意躊躕”一頓,下面所寫。就是“意躊躕”的原因和內容。“傷心秦漢經行處”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啟“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所謂“處”,指的正是“西都”。詩人在“潼關路”上遙“望西都”,想到秦人在那里“經行”,看見的是“宮闕萬間”;漢人在那里“經行”,看見的是“宮闕萬間”;隋人唐人在那里“經行”,看見的是“宮闕萬間”。可現在呢?“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啊!此所以望之“傷心”也。
當然,作者并不是說漢人“經行”時所見的“宮闕萬間”,也就是秦人“經行”時所見的“宮闕萬間”。凡讀過秦漢史的人,都知道秦都咸陽的“宮闕萬間”,已隨著秦朝的滅亡化為焦土;漢都長安的“宮闕萬間”,是漢朝興起后修建的。此后,王朝有興有亡,宮闕也有成有毀。在張養浩的時代,“西都”的“宮闕萬間”,早已“都做了土”;而元朝的京城大都,又修起了“宮闕萬間”。“宮闕萬間”修了又毀,毀了又修,剝奪了大量民脂民膏,給“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苦”。住在“宮闕萬間”里窮奢極欲、作威作福的達官貴人,更給“百姓”造成了無窮無盡的“苦”。詩人從“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濤中理出了這樣的思路,并循著這樣的思路,傾吐出驚心動魄的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數個王朝興、替,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百姓”之“苦”依然如故,甚至有增無已。那么,怎樣才能挖掉“百姓”的“苦”根呢?詩人當然還找不到答案,卻已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根本對立,敢于為百姓的苦難大聲疾呼,這是難能可貴的。
這首小令遣詞精辟,形象鮮明,于濃烈的抒情色彩中迸發出先進思想的光輝,在元散曲,乃至整個古典詩歌中,都是難得的優秀作品。
上一篇:袁枚《黃生借書說》全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無名氏《〔中呂〕朝天子志感》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