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前赤壁賦》是記夏歷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記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讀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兩賦因季節不同而呈現的景物的變化。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賦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時令景色外,兩次夜游的起興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預先計劃好的月下泛舟,人不離舟,所寫的只是江與月,感情和議論也圍繞著江與月而發,一氣貫徹;這一次卻并無江游的預謀,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才再度泛舟的,而且還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區別是,前賦是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了一篇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后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余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對這兩賦的意境,清代批評家金圣嘆的領會頗為高明,他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評道:“前賦是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又說:“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把前后兩賦的異同和關系說得相當透徹。
如果道士化鶴掠舟而過又到齋中相見不是托之于夢幻,那就變成一個荒誕的神怪故事,情趣也就因之頓減了。作者將這情節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夢境,便覺得滿紙空靈奇幻之中,作者的精神狀態卻是真實可信的。鶴是實體,夢中的道士為鶴的化現,是作者的積想所致的幻覺。從這個幻覺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將自己升華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了。
此賦的寫景,一向被歷代文評家所推賞。其杰出之處在于不假辭藻,自然而工致。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第三段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等語,全用白描,卻給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質樸而詩情豐腴。這是詩人突入了自然之后,汲取了風景的精髓,以簡約平淡的語言給以準確表達的緣故,其風味極像陶淵明的詩句。蘇軾在古代詩人中最傾服陶淵明,自稱“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見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所述)。愛陶心切,便不知不覺追求著陶淵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境界。
寫景寫得好,是因為景中有情。所謂景中有情,不一定是在刻畫景物時寄予感慨,而在于所刻畫的對象中透露出作者的視角,作者對景物的體會,也即是有作者的詩情在內。于是風景與人格一致,達到了方苞所謂“胸無雜物,觸處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評此文引)的主客觀契合的創作心理狀態。
此賦的散文味更重,但音律依然有韻文的鏗鏘。好幾處押的是“藏韻”,有如書法筆畫中的藏鋒。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與上句“酒”押韻;第三段“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識”,與前面“尺”、“出”押韻;“蓋二客不能從焉”的“從”,與前面“茸”、“龍”、“宮”及后面的“動”、“涌”、“恐”押韻;“聽其所止而休焉”的“休”,與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韻,韻字后面均帶虛字作尾,都必須在誦讀時才能體察。賦的古義為誦,古人稱不歌而誦的為賦,賦原是要誦讀才能誦出滋味來的。
〔注〕雪堂:蘇軾謫居黃州后,在東坡筑室,名曰雪堂。臨皋:在黃州城南,瀕臨長江。蘇軾在黃州,初寓定惠院,不久遷居臨皋。后東坡雪堂建成,家屬仍居臨皋。黃泥之坂:由雪堂至臨皋必經之路。松江之鱸:松江即吳淞江,古代記載江中出四鰓鱸魚,其味鮮美。唐以后專以今上海市松江縣產的鱸魚稱松江鱸魚。斷岸:陡峭的崖岸,指赤壁。幾何:沒有多久,指距上次七月十六日之游未久。攝衣:提起衣襟。履巉巖:踏著高峻的山巖。披蒙茸:撥開茂密的亂草。踞虎豹:蹲坐在狀若虎豹的山石上。(11)登虬龍:跨過狀如虬龍的古木。虬龍,傳說中有角的小龍。盤曲的樹干似之,故以代稱。(12)危巢:高巢。此句意為攀扶著有高巢的樹。(13)“俯馮夷”句:馮夷,水神名,相傳他溺死于河中,為河伯。句意是說往下俯視大江。(14)玄裳縞衣:黑色下裙,白色上衣。鶴羽潔白,翅旁及尾部呈黑色。這里借人的服色以說鶴的毛色。(15)蹁躚:一本作“蹁仙”,或作“翩”。形容道士步履飄忽之狀。又以形容鶴的舞姿,如杜甫《西閣曝日》詩:“翩山巔鶴。”這里雙關道士與鶴的步態。(16)疇昔:往日。疇字是語首助詞,無義。“疇昔之夜”,這里指昨夜。(17)悟:一本作“寤”,意同,均作“覺醒”解。
上一篇:諸葛亮《后出師表》全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曾鞏《墨池記》全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