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公孫弘為學官[1],悼道之郁滯[2],乃請》鑒賞
“丞相御史言[3]:制曰‘蓋聞導民以禮[4],風之以樂[5]。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6],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7]。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8],咸登諸朝[9]。其令禮官勸學[10],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11]。太常議[12],與博士弟子[13],崇鄉里之化[14],以廣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15]: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16]。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17]。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18]。古者政教未洽[19],不備其禮[20],請因舊官而興焉[21]。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22],復其身[23]。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24],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25],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26],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27],詣太常[28],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29],能通一藝以上[30],補文學掌故缺[31];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32]。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33]。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34],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35]。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36]。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37]。治禮次治掌故[38],以文學禮義為官[39],遷留滯[40]。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41],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42];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43],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44],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45]。請著功令[46]。佗如律令[47]。”制曰:“可。”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48]。
【段意】 (傳序第二部份)寫公孫弘向武帝上書一事被批準。奏書內容首先引述武帝的制,他要以禮樂治天下,讓天下興禮好學成風,德高才茂的儒者都請入朝做官。還要以空前的創舉,興辦京師太學,招收博士弟子,廣泛培植人材。公孫弘遵制與太常等商議擬定了設置博士弟子的名額(50)、生源(太常選擇;郡縣保送)、考試(一年一次)、獎懲及其任用(通一經以上者補文學掌故缺額;考試名列前茅者可以為郎中)等方案。又建議凡通儒術的小吏長期未晉升者請按他擬定辦法升遷,以利人盡其才和詔令的宣傳貫徹。武帝準其奏。
注釋
[1]公孫弘為學官:建元元年和元光五年,公孫弘曾兩度舉賢良為博士,后來博士稱學官。[2]悼:傷念,痛惜。郁滯:不暢通。這里指儒道未發揚。[3]乃請:于是上書奏請。丞相御史言:丞相指公孫弘,御史大夫指番系。此系兩人聯名上奏。其事載《漢書·武帝紀》元朔五年。[4]制曰:皇帝對臣下口頭發言,稱“制曰”;以皇帝名義發布法律、文告稱“詔令”。“制曰”云云,其內容見《漢書·武帝紀》元朔五年。[5]風:音feng,引喻、教化。[6]大倫:最大的倫理。倫,指人倫,即人與人之間相處關系的道德倫理。兩句說,丞相同御史大夫向上言:“皇上制命曾說‘朕聽說為政者應當用禮指導人民,用樂教化人民。而婚姻呢,又是家庭成員中最重要的倫理關系。’” [7]愍:同“憫”。[8]詳:盡。延:聘請。方正博聞之士:品德廉正知識淵博的士人。[9]咸登諸朝:咸,都。登,進,升。諸,之于。都征聘他們入朝作官。[10]禮官:指太常。勸:勉勵,提倡。[11]講議:討論,研究。洽聞:博聞。這句說:這里責令太常要鼓勵人民學禮,自身也要深研博聞大興儒禮,以此作為天下學禮的先導。[12]太常:官名,九卿之一。[13]與博士弟子:與,讀yu,給。仍指武帝制,他叫太常跟有關人員研究給博士設立弟子之事。與下文“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相呼應。博士,起于秦,供咨詢,百家之士皆可充任,無定員。武帝罷百家之言,博士只用儒生。建元五年配齊五經博士,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從此博士兼為學官,博士府署發展為太學。[14]崇:尊重。這里有推廣之義。鄉里之化:鄉、里都是周代地方基層組織。這里指太學里招收博士弟子,首先從鄉里基層組織開始推薦,對于推廣鄉里的教化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廣泛培植人材。[15]太常臧:即太常孔臧,西漢大儒孔安國的堂兄,孔子第十二代孫。漢武帝于元朔二年欲用孔臧為御史大夫,他自請為太常主持教化。博士平:平為其名,史佚其姓。[16]聞三代句:聽說夏、商、周三代治民有方,鄉里都設有教育場所,夏代的教育場所叫“校”,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17]其勸善句:三代獎善的辦法是,顯善者之名于朝廷(做官);懲惡的辦法是,給為惡者以刑罰制裁。[18]故教化句:所以教化施行的有效辦法是,從京師開始樹立一個賢良方正楷模,然后由京師推廣到地方。首善:猶今所謂的模范、標兵。今陛下句:與上句“建首善自京師始”相應,謂武帝至德至行便是京師標準的“首善”,天下學習的楷模。風:音feng,教化。[19]洽:滋潤,引申為和諧。[20]禮:履,有實踐之義。[21]舊官:指博士,謂以太常下屬的現有博士為學官,不須另設。全句說,古代政治與教育不協調,不具備教育實踐的條件,請依靠原有官員興辦太學。[22]置弟子五十人:這是元朔五年初置弟子的名額,每經十人,五經共五十人。西漢末已達三千人,東漢末多達三萬人。[23]復其身:免除博士弟子本人的賦役。[24]郡國縣道邑:西漢地方行政分郡、縣兩級。國,封侯的稱侯國,封王的稱王國。侯國、王國,與郡平行。道,有少數民族的縣稱道,道與縣平行。邑,有王國公主的湯沐邑,也有侯國的封邑,都與縣平行。漢初,郡、縣直屬中央管轄,七王之亂平定后,郡國縣道邑,通通由中央管轄,故均有保送博士弟子的職責。[25]不悖其所聞:悖(bei),違反。謂言行一致,無論在家庭(入)在社會(出)行動都不違背他所學的知識道理。[26]令相長丞:萬戶以上的大縣縣官稱令,萬戶以下的小縣縣官稱長。令、長的副職稱縣丞。令與長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相,指侯國的相,同令、長。二千石:指郡守和國相,秩為二千石。[27]當與計偕:當,立即。計,計吏。偕,同。[28]詣(yi):到(多用于到某處看所尊敬的人)。五個分句說,縣令、侯相、縣長、縣丞將選舉的士子送到所屬郡守或國相,經他們謹慎考察認可者,立即與郡國計吏一同前往晉見太常,選舉的博士弟子接受教育和其他弟子一樣。[29]輒:每。即一年考試一次。[30]一藝:一經。[31]文學掌故:文學,置于郡國掌文辦的小吏。秩百石。掌故,屬太常,管圖書故籍。[32]郎中:諸郎之一,掌守宮門,秩三百石。籍奏:籍,表冊之類。謂將選作郎中的博士弟子造就名冊上奏武帝。[33]即有秀才句:即,假若。輒,立即。如果有才能優秀異于同輩的,立即將其姓名奏與上。[34]其:其中。[35]諸不稱者罰:博士弟子不成材,或因太常謬選,或因郡縣誤舉,或因教官失教,請皇上追究諸方面有關失職之罪。[36]臣謹案句:我恭謹地按照詔書律令頒行(謂沒另加自己意見)的是,因皇上明察天人關系,通曉古今知識,文章雅正,訓辭既深且厚,施加于臣民的恩德極美。下,頒行。案,同“按”。下文是公孫弘向武帝作的建議。[37]小吏句:那般小吏見聞淺陋(實質是指他們持百家之言,非文學之士),對詔令文告不能研究宣講,更無法確切傳達曉諭民眾。[38]治禮次治掌故:治禮,大行屬官,掌司禮儀。次治,據《史記會注考證》中井積德說,此二字為衍文。[39]以文學禮義為官:指治禮與掌故,憑通曉儒家經學和禮義為官,理應升遷。[40]遷留滯:遷,遷轉。留滯,長期得不到升遷,即積壓人才。“遷留滯”三字一直貫通至“備員”句。這里說治禮、掌故及地方小吏很少遷轉,請將地方小吏通經術的遷轉為各級卒史,若不足,就遷轉治禮、掌故為卒史以備員。這樣文學之士就能人盡其才,不僅留滯得到疏通,而且朝廷詔書法令也可得到很好宣講貫徹。[41]比二百石:漢制,二百石分兩級,二百石月俸三十斛;比二百石二十七斛。[42]左右內史:內史,周官,治理京師,秦因之。漢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漢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改左內史為馮翊。大行:九卿之一,掌接待賓客,后改名大鴻臚。卒史:秩百石的辦事吏員。[43]誦多者:誦讀《五經》較多者。[44]中二千石屬:指左、右內史及大行屬下的卒吏。漢制,二千石分為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級。左、右內史和大行均為中二千石。[45]文學掌故:這里僅指掌故。郡屬:郡太守卒吏。備員:配備足員,即上文說郡太守都配備兩個通經術的卒吏,邊郡配一人。[46]請著功令:請記載在考核學生成績的法令上執行。[47]佗如律令:佗,同“他”。其他有關事項仍照舊律令執行。[48]斌斌:文采和樸實兼備。指三公、九卿、諸大夫、士人和官吏,自從公孫弘的奏書被批準以后,許多都是文質彬彬通曉儒學之士了。
上一篇:《史記·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孔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