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此詩選自《李太白全集》。
天寶十三載(754),李白從幽燕安祿山的虎口逃脫歸來,客居皖南,盤桓在秋浦一帶。秋浦,原是水名,《一統志》載:“秋浦在池州府城西南八十里,長八十余里,闊三十里,四時景物,宛如瀟湘洞庭。”唐時設秋浦縣(今貴池縣)。《秋浦歌》是一組共十七首的組詩,大多是描寫秋浦的風物,抒發詩人悲慨不遇的愁怨。此詩是其中第十五首,是抒寫怨愁郁結之情最杰出的一篇。
詩一開頭,“白發三千丈”,突兀劈空而來,如奇峰壁起,懾人魂魄,令人生奇發懵,白發豈有“三千丈”之長呢?尋思之間,下句“緣愁似個長”,方疑義冰釋,“緣”,因為。“個”,唐人口語,是“這樣”的意思。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緣愁而長!無怪清王琦評點說:“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義,洵非老手不能,尋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語此?”愁生白發,人所共曉,昔日伍子胥過昭關,一夜之間黑絲盡成白發,可見其愁之急之重。此處詩人卻以白發之長——三千丈,來譬喻怨愁之深之重:賦予怨愁以形象,這是何等神奇之致啊!詩人以如此夸張浪漫手法寫愁,可謂奇人奇詩,不愧為謫仙人之筆,筆際凝聚著超凡的氣魄和才情,構成了一種巨人式的憂愁!
接下三、四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詩人徘徊躑躅于秋浦之畔,象侘傺失意的屈原那樣,行吟澤畔,憔悴枯槁。“明鏡”即指秋浦之水。詩人不意中瞥見水中身影,不禁撫影自嘆,那飄散在水影之中的蓬亂白發,引出詩人愁緒萬千,波光漣漪,水影折光,白發披拂,真象有三千丈之長啊!昔日朝如青絲的烏發,如今卻是鬢染秋霜,多么地衰頹蒼老,此處“秋霜”照應首句“白發”。詩人有:“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秋浦歌》其四)詩人感情激憤痛切,“不知”,“何處”的設問反問,有力地表達出詩人憂愁的感情力量,筆力千鈞,但詩人卻舉重若輕,明知故問,足人深思玩味。李白開元、天寶年間,曾兩入長安,抱著“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遍干諸侯,歷抵卿相,可得到的遭遇均是困頓而歸,壯志難酬,尤其是二出長安,使他對統治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天寶十二載幽州之行,使他洞悉了國勢傾危即在眉睫,“何處得秋霜”的反問,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懷,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悲慨。詩人盤桓秋浦之畔,內心陷入一片愁思之中。“愁”構成了全詩的靈魂!全詩四句,筆致深曲,托興蘊藉,真是一首不朽的愁歌!
上一篇: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司馬遷《屈原列傳》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