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未來記》簡介|鑒賞
政治小說,五回,未完。梁啟超著。初載《新小說》第一、二、三、七號,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 十月至二十九年(1903)七月出版。后收入1936年出版的《飲冰室合集》,僅有前四回。
小說以倒敘的形式,借一位“維新”老志士“曲阜先生”之口引出。在“中國全國人民舉行維新五十年大祝典之日”,全國教育會會長、文學大博士曲阜孔老先生作“中國近六十年史”的講演。敘述了一些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抵御列強欺侮,維新立憲,聚首成立了聲勢浩大的“立憲期成同盟黨”, 又稱“憲政黨”。在詳細羅列“憲政黨”的綱領條例以后,又著重講述“憲政黨”首領黃克強等的活動。黃曾偕其摯友李去病同赴英國,半工半讀,三年卒業時,適值“戊戌事變”, 國事難圖,便又分赴德、法留學,并特別注重政治、法律、經濟等社會科學。不久,義和團運動爆發,歐洲列強加劇侵略中國,黃克強按捺不住愛國激情,奮筆疾書,作洋洋長文《義和團之原因及中國民族之前途》,譯成英、德、法三國文字,布告歐洲各報館,產生極大影響。在德國一年半以后,黃、李兩人又游歷歐洲諸國,最后由俄國取道回國。途經東北時, 目睹沙俄侵略者的淫威,更激起了改良社會,抵御列強的強烈愿望。在旅舍,他們徹夜長談,圍繞著如何改革中國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小說最精彩的文字也就在此。他們駁難詰責數十會合,“合成一萬六千余言”。幾天以后,他們又遇到愛國青年陳猛,三人志同道合,相談甚歡。分手后,黃、李兩人前往上海,并同“維新”人物廣為交流,積極參加“拒俄大會”等公眾集會。但故事正要趨向高潮,卻突然中斷,不見下文。
小說的內容是梁啟超“維新立憲”思想在文學上的反映。晚清的中國,政治腐敗,社會黑暗,而歐洲列強加劇瓜分中國,國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于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一些知識分子便掀起了一場震撼全國的維新改良運動,在政治上鼓吹“君主立憲”,但卻以慘敗告終。這部小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它典型地反映了梁啟超“維新立憲”的改良主義政治主張。同時,梁啟超把小說僅僅當作政治宣傳的工具,這在他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譯印政治小說序》等文中已說得明明白白,在《新中國未來記》的“緒言”中他也說“茲編之作,專欲發表區區政見”。因此,他的小說實際上就是他改良主義理論的翻版。
具體來說,此小說在內容上有三個較為明顯的特點。首先是它的反帝色彩,其次是它對中國社會,特別是對封建官僚買辦的批判態度,第三最重要的是小說中存在著濃厚的改良主義思想。由于作者害怕革命,幻想借皇帝之手來達到改良的目的,因此小說的主人公黃克強,一面大叫“救國”,一面又在喋喋不休地說什么“若可以不干礙到朝廷,便能達到國民所望的目的,豈不更是國家之福”,況且“現在皇上這樣仁慈,這樣英明”,何必象法國大革命那樣,一想起就“只覺毛骨悚然”。這便是典型的改良派口吻。正是這種改良主義的論調構成了這部小說的主要思想基礎。
在藝術上,梁啟超的小說一般都沒有什么很突出的長處。對這部小說,他自己也說,“似說部非說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論著非論著,不知成何種文體,自顧良自失笑。”(《新中國未來記》緒言)因此,較之于他的論文,梁啟超的小說一直未能為人所重。但是,他的犀利縱橫的論辯筆鋒在小說中也有所發揮,如第三回的“論時局兩名士舌戰”。另外,他還較為成功地運用了一些地方土語,豐富了小說的語言色彩。
上一篇:《新世鴻勛》簡介|鑒賞
下一篇:《新刊全相平話前漢書續集》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