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加一倍寫法》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是律句中加一倍寫法。(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例】
秦州雜詩 (其七)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
【解析】
“加一倍寫法”,是古典詩歌一種深層的表現手法。一般指詩人寫景、敘事、抒情從側面、反面,或情理之外落筆,以新奇的意象,精警的比興,較之正面摹寫透過一層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抒發主人公的情思。杜甫《春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寫詩人對國事的憂傷。花、鳥是美的事物,通常令人喜愛高興,然而詩人對著花、鳥還是流淚,感到觸目驚心。一反慣例的描寫,顯出詩人的悲痛之情不比尋常。這種加倍顯示情感深度的表現技巧在《秦州雜詩》 (其七) 中運用得尤為成功。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來到秦州。安史亂起,唐朝國力削弱,吐蕃乘機奪取隴右、河西之地,秦州成為邊防重鎮。此詩表達了詩人對關防深切的憂慮之情。首聯“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概寫秦州的險要位置和處境的孤危。頷聯“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則是具體描繪秦州的景色。按照常理,是有風才吹云出塞,入夜月才臨關。因為秦州是邊關,塞內塞外僅一墻之隔,所以無風云也出塞。秦州地勢高,月亮似乎升起得早,未入夜月已照臨關隘。詩人在情理之外用筆,突出秦州的險要高峻非同一般,是加一倍寫法。同時這種異常現象也反映出觀察者特殊的心態:秦州邊塞維系國家安危,風云變幻,氣氛緊張,以至于孤城之月也好像在擔心邊關的戍衛,還未入夜就早早照臨,似乎在告誡守邊將士枕戈以待。“無風云出”、“不夜月臨”本是與人事無涉的自然現象,尚且引起詩人如此的聯想,那么他對具體的邊防守備的關切就更不待言。從側面渲染詩人的憂慮異常,也是加一倍寫法。五、六兩句是對邊事的直接描寫。“屬國歸何晚”,寫唐朝使節出使吐蕃滯留未歸。“樓蘭斬未還”,是反用漢朝傅介子斬樓蘭王首級還闕的典故,感嘆唐代的國力已遠非昔比,無力解決外族的侵擾威脅。七、八兩句是直接抒情。“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詩人從秦州樓頭遙望,邊境一帶仿佛到處戰火彌漫,狼煙翻滾。詩人從衰颯的關塞景象想到唐王朝沒落的前途,不禁悲憤難咽。很明顯,全詩以頷聯的描寫最為警策傳神,抒情最為蘊藉深沉。加一倍的寫法,首先精確地描繪了秦州要塞的面貌,渲染出邊城緊張戒備的氣氛。首聯大處落筆、固然雄渾蒼莽之至,但只有繼以三、四句的特寫,方不失之空廓,才傳神地反映出秦州要塞高峻、險要、孤危的特征和緊張、窘急的氛圍,從而成為后兩聯議論、抒情的基礎。三四句景中已深寓邊愁,形成從寫景到抒情的過渡,頸聯之轉才不顯得突兀。詩人用“加一倍寫法”將邊愁表現得深沉郁結,恰如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評: “三、四警絕。一片憂邊心事,隨風飄去,隨月照著矣。”正因為詩人心事浩茫,思緒聯翩,故五、六句回顧歷史,七、八句展望將來,一氣貫注,情如潮涌,不能自已。頷聯與后兩聯的抒情各具特色:前者蘊藉深沉,后者直接強烈;前者著重空間與深度,后者著重時間與廣度。兩美相兼,珠聯璧合,故將憂國之情抒發得深廣綿永。可見無論是在寫景抒情上,結構的承轉上,精警動人的藝術境界上,三、四兩句都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沒有“加一倍”寫法,就難有這種藝術效果。
“加一倍”寫法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從側面、反面落筆,就含有對比、反襯、映襯、頓挫、翻疊等多種修辭功能,而且取象用譬翻空出奇,字句錘練,往往構成奇警的藝術境界。它能準確傳神地反映景物的本質特征,抒寫詩人的深邃情思,而且能激起讀者濃厚的審美興趣和創造欲望,故而在藝術表達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加一倍寫法”在古代詩歌中可以找到許多例子。曹植《雜詩》其一(“高臺多悲風”)寫懷人,欲托孤雁“遺音”,本已是思念已極,但孤雁卻“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漢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弄得“家居徒四壁立”,貧窮已極,但唐崔融詩云:“如今卻善相如富,猶有人間四壁居。”賈島:“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渡桑乾》)“卻望”句是“歸心”句的“加一倍寫法”。楊萬里:“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初入淮河絕句》四首)后一句是前一句的 “加一倍寫法”。
“加一倍寫法”“用意用筆甚曲”,亦即用婉轉隱曲的手法表達更強烈、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例如,前面說到的《渡桑乾》,本來客居并州,已日夜思念咸陽,其思念已極難堪,無奈又無端而渡桑乾,離咸陽更遠,只能從憶咸陽而轉憶客居的并州。這樣“憶咸陽”的鄉思情感就表現得更強烈、更深刻了。
“加一倍寫法”是方法,意在言外、情溢詞外才是它的藝術效果;“加一倍寫法”必須用曲筆,這樣才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藝術體味與欣喜!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一唱三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托物比興》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