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本文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的前一部分,記敘了陳勝、吳廣發動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經過和起義的浩大聲勢,表現了司馬遷對這場農民起義的肯定態度和對起義首領們的贊揚。
選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主要寫了陳勝的出身和年輕時的遠大志向。開頭幾句,介紹陳勝、吳廣的姓氏籍貫,屬于一般交代,簡單帶過,接著便著重寫陳涉這個人物。作者點明他是個“與人傭耕”的雇農,這就說明了下文所寫的那場起義的階級性質。但陳勝卻不是個普通的安分的農夫,作者寫他在田間休息時坐在田埂上“悵恨久之”,并且突然冒出一句無頭無尾的話:“茍富貴,無相忘。”雖然說出的只有六個字,卻暗示了在這之前他“悵恨久之”期間的一系列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他希望改變現狀,使自己過上好日子(“茍富貴”),他還進一步想到過上好日子之后要與階級兄弟共享(“無相忘”)。接著作者寫其他傭者對他的嘲笑。一個“笑”字,與陳涉胸懷大志的“悵恨”形成鮮明的對照,說明陳涉與其他樂天知命的農夫相比,的確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難怪他太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一太息,氣魄宏大,充分表現了陳涉的非凡個性和遠大志向。在這一段里,司馬遷通過對陳涉早年日常生活中這樣一件小事的記錄,從階級基礎和個性基礎兩個方面深刻而形象地展示了陳涉后來成為農民起義領袖的原因,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在提煉素材、刻畫人物方面的高超技巧。
第二段,寫起義爆發的原因,以及起義前的籌劃。作者先寫了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戍卒遇雨、失期當斬。意外的遭遇把他們逼上了死亡的邊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一連四個“死”字,說明當時情況十分緊迫,起義勢不可免。但是這次起義并不只是一次偶然的行動,它有更深刻的社會根源,這就是陳勝所說的“天下苦秦久矣”。秦王朝的暴政,才是促成這場起義的根本原因。偶然體現著必然,“失期,法皆斬”不過是秦朝暴政的一個具體表現而已。對這一根本原因,司馬遷是很清楚的。但他并未對此作直接論述,而是借陳勝之口來交代。陳勝的一段話仿佛早已考慮成熟,一口氣說出,既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局勢,又披露了一段朝廷內幕,還敘述了有關楚將項燕的一段傳聞,并提出了打起公子扶蘇、項燕的旗號以號召天下的策略。通過陳勝這段話,我們既了解了當時的一些具體背景情況,又可以看到陳勝這個人的確具有非凡的遠見和才能。他長期以來一定是時時冷眼觀察天下大事,早已暗暗謀劃在心,等待著實現宏圖大志的時機,否則他是不可能這樣分析局勢頭頭是道,介紹情況了如指掌,提出策略胸有成竹的。司馬遷這樣寫,將背景情況的介紹同人物形象的刻劃十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筆墨十分經濟。
接下來寫陳勝、吳廣通過裝神弄鬼的方式來散布起義的輿論。作者描寫了輿論散布之后士卒們的反映:“固以怪之矣”、“皆夜驚恐”、“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生動地表現了起義爆發前夕人心躁動、緊張而又興奮的情狀。
第三段寫起義的發動過程和起義后的浩大聲勢。“將尉醉”,這正是個動手的好機會。“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說明吳廣也很有心計,善于調動和利用眾人的情緒。“笞”、“挺”、“奪”、“殺”、“佐之”、“并殺”,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逼真地展示了這場驚心動魄、刀光劍影、短兵相接的交鋒,表現出兩位起義領袖機智果敢,不僅有謀,而且有勇。接著寫陳勝對徒屬進行起義動員。先曉之以理,指明不得不起義的理由;后動之以情,激發眾人鼓起壯士之氣。語言簡勁有力,豪情激奮,富有鼓動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句,充分表明了起義矛頭之所向,體現了起義者的徹底造反精神。下面司馬遷以簡練的語句寫了起義軍一系列活動,著重交代其攻城略地的神速進展。一連四個“攻”,兩個“下”,兩個“收”,最后一個“入”,表現出起義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不可阻擋的聲勢。令召三老、豪杰來計事,表現出陳勝等人頗有政治頭腦,因為團結這些社會名流有利于進一步擴大起義軍的力量。作者通過三老、豪杰的一番話進一步說明起義深得人心。最后交代各地紛紛響應的情況,與上文“天下苦秦久矣”一句相呼應,進一步說明了這場大起義爆發的必然性。
陳勝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暴秦滅亡,“由涉首事”,其歷史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也應該看到農民起義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并不代表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起義者的目的不過是要自己去當“王侯將相”,所以即使起義成功也絲毫改變不了封建社會的性質。《陳涉世家》最后部分記載陳勝為王以后,漸漸疏遠了過去一道傭耕的農夫,并不象他當初許諾的那樣“無相忘”,也就說明了農民起義的必然結局。
作為紀傳體歷史散文,本文以陳勝這個人物為中心來記載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作者根據突出重點的需要對材料進行取舍安排,有詳有略。詳寫了陳勝的一些富有特征性的語言和細節,以及起義發動前后幾個關鍵的環節;而對于起義后發展聲勢則以簡練的語言加以概述。這樣的寫法既全面地反映了事件的全過程,又很好地突出了陳勝的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題。
上一篇:蒲松齡·《促織》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