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范疇·良知良能
儒家哲學范疇。語出 《孟子·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彼^ “良知”,就是天賦的明辨是非善惡的智慧;所謂“良能”,就是天賦為善的能力。例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等,就是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良知良能,孟子又稱之為 “良心”。人有 “良心”,就是人與禽獸的區別。有人說,孟子是理想主義,他是將他理想中的人格許諾給人類,以激勵人類的向善之心。后來,宋代理學家又將孟子的良知良能說成是 “天理”,于是又有了 “天理良心” 或 “天地良心” 的說法,簡稱“天良”。關于 “良知良能”、“天理良心”等等,在 “唯物” 的現代社會中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論題,但在 “唯心” 的傳統社會中,卻是一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的課題,所以曾經有許多第一流的思想家為此嘔心瀝血,甚至拋棄世俗的榮華富貴,去探討這一在今人看來簡直是毫無價值的人性問題。他們的努力的確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樹立起了一種真誠的信仰,就是做任何事,要對得起“良心”。許多中國人也許并不相信神仙或上帝,更不相信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但他們卻信仰 “天地良心”?!傲夹摹被颉疤炝肌?甚至成了中國人的口頭語。隨著儒教倫理的土崩瓦解,這些 “唯心” 主義的信仰自然遭到唾棄,現代中國人不信上帝,是徹頭徹尾的 “唯物” 主義,但“物”又不能成為信仰,于是就逐漸有了精神上 “無家可歸” 的感嘆。現代新儒學實際上又開始回到傳統人性論的基礎上,力圖重新建立中國人甚至人類的 “精神家園”。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般若經
下一篇:史學·史籍·藝文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