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
【注釋】
選自宋·蘇軾《凌虛臺記》。
廢:荒廢,毀壞。
成:成功,成就事業。
相尋:交替變化。
【賞析】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蘇軾28歲,時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今陜西省鳳翔縣)判官(治所所在地在扶風)。這年正月,陳希亮任扶風太守,為登高眺遠建了一座土臺,取名“凌虛”,請蘇軾作記,蘇軾便寫了這篇《凌虛臺記》。文中記敘土臺修建的經過,議論古往今來廢興成毀的歷史,并對人事萬物的變化無常發出感嘆:
“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意思說:廢興成毀交相更替,無窮無盡,所以這個土臺是否再變成荒草野地,也是不可預知的事情。
蘇軾認為,事物的廢興成毀,人們無從知道。現在修筑凌虛臺的地方,過去是一片荒草野地,狐貍、毒蛇出沒其中,那時哪里能想到今天會出現一座凌虛臺呢?而古代那些輝煌的宮殿:如東面秦穆公的祈年宮、橐泉宮;南面漢武帝的長楊宮、五柞宮;北面隋、唐的仁壽宮、九成宮。當年是何等的興盛-其規模之宏偉,形式之奇美,建筑之堅固,都不是凌虛臺所能相比的。然而幾百年之后,那些宏偉的宮殿而今安在?還不是都“廢毀”了,曾經的輝煌,變成了長滿禾黍的田地和荊棘叢生的荒丘,現在要尋找它們的痕跡,連一塊破瓦、一堵斷墻也不存在了。更何況“凌虛”這一類土臺呢?滄海桑田,誰知道今后會變成什么模樣?可能也會重新成為一片荒草野田吧!
由這類土臺不能長存,進而聯想到往來飄忽的人事。作者認為,人事之得失如黜陟、榮辱、離合、存亡等等,忽往而忽來,無一定之狀,無一定之理。如果有人想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錯了。當然,這世上有足以依靠的東西,但不在土臺上。
這番“廢興成毀”之論,強調了世上有足以依靠的東西,那么,這東西是什么呢?從時間久長的“物”,到反復蒼黃的“人事”,都是“虛”的,一切如過眼云煙,轉瞬成為歷史,皆不足以“恃”,而足以“恃”的,在蘇軾眼里,唯有道德、功業、文章(即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才能歷久不廢,經久不朽。后來,蘇軾在《墨妙亭記》中也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凡有物必歸于盡,而恃形以為固者,尤不可長。雖金石之堅,俄而變壞。至于功名文章,其傳世垂后,猶為差久。”其前后思想是一致的。
青年時代的蘇軾,對生活、理想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希冀奮發有為,建功立業,名垂不朽,所以文中流露出欲以道德、功業、文章垂諸久遠的思想,這既是作者自勵,亦是勵人,與一般士大夫吊古傷今之作相比,殊為可貴。
上一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