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釋卷,創造帝業
學習使人進步,這是人人盡知的道理。對于普通人來說,找點時間學習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對做了皇帝的人來說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康熙皇帝執政61年,卻能一直堅持學習,博覽群書,這在中國諸多皇帝中是非常少見的。
康熙從小就養成了愛好讀書的習慣,做了皇上后仍是如此,一生好學不倦。從中國的四書五經、詞章、歷算等傳統文化到西方的人文、地理、醫學、幾何等自然科學知識,他無不進行研讀,尤其對儒家的經史子集更是情有獨鐘。他的御書房里,擺滿了各種古今書籍,其中有好多是他親自主持編纂的,如《數理精蘊》、《康熙字典》、《律旨正義》等等。正如他在《庭訓格言》中所敘:“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猶手不釋卷。誠天下事繁,日有萬機,為君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靡可以寡過。”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附庸風雅、炫耀知識,而是“于典籍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實現于今”。身為一國之君,他為求治國之道,使自己少犯過錯,常以古今義理自悅,數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康熙認為:在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如果不鉆研儒家思想,不通曉“帝王之學”,便不能有效地治理天下。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即便是嚴冬酷暑,他都能堅持學習。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他下令將朱熹的靈牌入祀孔廟,讓其進入“十哲”之列。他以理學為其制定政策、駕馭群臣、教育百姓的理論基礎,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重用了一批理學名儒。如重用理學家李光地,責成他編成了《朱子全書》和《性理精義》,鼓吹程朱“存天理滅人欲”和“忠孝節悌”等理學要義。
對于外來文化,康熙也是持積極態度的。對于自明末始傳入中國的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他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對于只要不犯法度而又精通科技的西洋人,他都積極加以任用。在這一點上,康熙開創了帝王的先河。
他曾任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作為自己學習天文和數學的啟蒙教師。在那段時期內,他學到了天文歷算的基礎知識,了解了當時天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他曾向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學習過幾何、代數三角等課程。他不僅自己學習,而且還積極組織數學家編寫《律歷淵源》和《數理精蘊》,為傳播西方科學技術做出了貢獻。
除此以外,康熙對音樂、美術也很感興趣。根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回憶,康熙曾經學習過西洋樂理,并且能夠演奏西洋樂器。為了更好地學習,他仿效法國科學院,在宮中建立了有畫家、雕刻家、制造鐘表和天文儀器的工匠等人參加的科學院,還曾經舉辦過西方美術作品展覽。
在三藩動亂期間,康熙軍政事務十分繁忙,經常徹夜不眠,以至于累得生病吐血。但即使是這樣,他在療養期間,還是手不釋卷。
在和平時期,康熙帝更是孜孜不倦,惜時如金。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54年),他在南巡期間,仍然堅持學習到深夜。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他乘坐的大船上依然燈火通明,此時他正在與高士奇興致勃勃地談經論史呢!高士奇怕皇上勞累過度,要起身告辭。康熙卻笑了笑說:“不用那么著急,今天如果不弄明白這個問題,朕是無法安睡的。再說朕從五歲讀書,每天睡晚一點已養成習慣了……”
康熙無論到哪里去巡視,都會很認真地聆聽別人提出的問題,并且一起研究解決,哪怕是平民百姓,所以,他在幾次南巡中發現了很多人才。
康熙勤奮好學、讀書不倦的精神,不僅給了他文治武功的能力,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功業卓著的政治家和名垂千古的帝王。
上一篇:忠臣堅守氣節,青史留名
下一篇:把握好身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