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生的名言名句,人生的名人名言,人生名言警句大全
愚蠢的人愿意長久活著而并不享受生活的快樂。
〔古希臘〕德謨克里特《殘篇》
一個人最好是不要出生,一旦出生了,求其次,是從何處來,盡快回到何處去。等他度過了荒唐的青年時期,什么苦難他能避免?嫉妒,決裂,爭吵,戰斗,殘殺一類的禍害接踵而來。最后,那可恨的老年時期到了,衰老病弱,無親無友,那時候,一切災難中的災難都落到他頭上。
〔古希臘〕哀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
一個人只要找到了他在生活中的位置,無論這是出于對自己有利還是出于服從命令,我相信為了榮譽,他會正視危險,不惜付出生命和一切。
〔古希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申辯》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古希臘〕蘇格拉底《演說詞》
人的一生既是連續不斷的考驗,對于生活誰也不能有恃無恐,一人能改惡從善,也能變好為壞。
〔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 卷10
人生是戰斗,也是過客暫時投宿的旅舍。
〔古羅馬〕奧理略《自省錄》
生活到底有多少安樂?或者不如問,生活到底有多少艱辛?但即使生活有好處,畢竟它也還有滿足或限度。我不喜歡對人生長噓短嘆,像許多人和一些有識之士常做的那樣; 我也不會悔恨我已走過的人生。因為我這樣生活沒有使我覺得枉來人世。但是,我離開這個人生就像是離開旅店而不是離開家,因為自然給我們的是一個暫居的客寓,不是久居的處所。
〔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思考于清晨,行動于白晝,飽食于日暮,就寢于夜晚——如此人生,不亦樂乎。
〔英〕布雷克《地獄的格言》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 另一是躊躇滿志。
〔英〕蕭伯納 轉引自《生活的思考》
人生的榮華不過是一場瘋狂的胡鬧,正像這種奢侈的景象在一個嚼著淡菜根的人看來一樣。我們尋歡作樂,全然是傻子的行為。我們所諂媚的、我們所舉杯祝飲的那些人,也就是在年老時被我們痛罵的那些人。哪一個人不曾被人敗壞也敗壞過別人?哪一個人死了能夠逃過他的朋友的譏斥?我怕現在在我面前跳舞的人,有一天將要把我放在他們的腳下踐踏; 這樣的事不是不曾有過,人們對于一個沒落的太陽是會閉門不納的。
〔英〕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人生一世壽命太短暫了,為什么要把其他人犯罪的責任全由自己來擔當呢?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一人做事一人當。唯一值得遺憾的,往往由于偶然犯下一個差錯,就要永生永世地贖罪。命運向人清算時,這筆債是永遠還不完的。
〔英〕王爾德《靈魂的毀滅》第16章
人生,沒有任何其他事物能與之相提并論。真的,當一個人在熔煉痛苦與歡樂的獨特的爐火中觀察生活時,他不可能在臉上加戴上玻璃防護罩。于是,無法忍受的硫磺毒焰就會把他熏得昏天黑地,使他的幻覺中充滿妖魔鬼怪,夢魘不斷。某些毒藥是如此難以捉摸,要掌握它們的性能就必然會中毒。某些疾病是如此希奇古怪,一個人要了解它們的癥狀就只好生一場病。可是,反過來,給你的獎勵也是意想不到的! 這時,整個世界對你來說變成了人間天堂! 要窺探出愛情的奇妙而嚴密的邏輯和理智的感情生活,就必須觀察它們在哪一點上相會合,在哪一點上分離,在哪一點上協調,在哪一點上不合拍。——這是多么難得的享樂! 不管作出的犧牲有多大,又有什么關系呢? 為了追求任何官能的刺激,并一舉成名,不論付出多高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英〕王爾德《靈魂的毀滅》第4章
一個人的靈魂本身和熱情的友愛——這是一生中最賞心悅目的樂事。
〔英〕王爾德《靈魂的毀滅》
人生徘徊于兩個世界之間,就像在晝夜之交一顆星徘徊于天邊。
〔英〕拜倫《唐璜》
人生的長鏈不論是金鑄的也好,鐵打的也好,荊棘編成的也好,花朵串起來的也好,要不是你自己在終身難忘的某一天動手去制作那第一環,你也就根本不會過上這樣的一生了。
〔英〕狄更斯《遠大前程》第9章
人生里有價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麗,卻是人生的酸苦。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他在一陣劇烈的痛苦中意識到他的妻子和他都不過是這世上匆匆而過的旅客。他是一個45歲的人了,45歲! 再過5年就50歲了。然后60歲,70歲,然后就完蛋了。我的天呀,人是如此地靠不住啊。
〔英〕勞倫斯《虹》
沒有歡樂的人生豈不等于沒有油的油燈?
〔英〕司各特《海賊》
人生在世,絕不能事事如意。
〔美〕馬克·吐溫《在亞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
像我這種類型的人,一生中主要的東西,正是在于他所想的是什么和他是怎樣想的,而不在于他所做的或者所經受的是什么。
〔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自述》
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美〕愛因斯坦《為什么要社會主義?》
人生如棋局,精于預測者必握勝機。
〔美〕巴克斯頓《隨筆》
道路是艱巨的,但是,它是多么美好啊!
目標是困難的,但是它是多么偉大啊!
〔法〕戴高樂《戴高樂言論集·1958年6月13日電視廣播演說》
目標已經在望,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遭受一些痛苦是值得的。在這以后,我們將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和變得更有力,然而,生活難道不就是這樣的嗎?
〔法〕戴高樂《戴高樂言論集·1959年1月30日電視廣播演說》
過早地獲得人生經驗有時會在孩子的不很清楚的理智里形成一具可怕的天平,這些可憐的小靈魂就拿這具天平來衡量上帝。
〔法〕雨果《笑面人》第1部
人生,可并不總是快樂的。
〔法〕莫泊桑《一生》
人生一世往往會有這樣一些時候,他有時是實實在在地活著,有時又像沒有感情的頑石一樣,只知道忠于職守,疲于奔命,而那些意志薄弱的人,生活又像虛榮心一樣虛無飄渺。
〔法〕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東方奇觀·一彈解千愁》
有人說: “人生再沒比愛情的重復更令人厭倦的了,”這句話要是不錯,那么整個人生的重復不是更可厭嗎? 那簡直會教人發瘋。——克利斯朵夫竭力不去想它,既然要活下去就不能想,而他是要活下去。這種自欺欺人的心理教人非常痛苦: 為了內疚,為了潛在的、壓制不了的、求生的本能,而不愿意認清自己的面目! 明知世界上沒有安慰可言,他就自己創造安慰。明知生活沒有什么意義,他偏創造生活的意義。……人就是這么可憐……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人生往往有些決定終身的時間,好似電燈在大都市的夜里突然亮起來一樣,永恒的火焰在昏黑的靈魂中燃著了。只要一顆靈魂中跳出一點火星,就能把靈火帶給那個期待著的靈魂。
〔法〕羅曼·羅蘭 《約翰·克利斯朵夫》
人生本身就是一場難堪的幻夢。
〔法〕阿·德·繆塞《勿以愛情為戲》
人們在大海中間遇到的巨大暗流,很像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變。宿命、偶然、天意,名字不同又何妨?
〔法〕阿·德·繆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人可以在四堵墻中間,不離開躺在上面消磨生命的長躺椅,也可以過著驚濤駭浪般熱情的生活。
〔法〕巴爾扎克《舒昂黨人》第3章
我從少年時代起就看到了在人世間引起那么多災難的謬誤和弊端。隨著年歲增長,閱歷豐富,我日益確信人們的盲目和惡意,確信人們迷信的毫無意義,確信用不公道的辦法來管理他們是不公道的。這樣一來,雖然我從來沒有和世人密切聯系,我卻能和智慧的所羅門一起說,我看見過——而我在看見的時候,可以說,是帶著驚駭和憤怒的心情的——到處是無法無天,而在司法審判中,貪贓枉法行為竟這樣猖狂: 甚至那些被提升出來主持正義審判的人也變成了最壞的罪犯,而以虛偽偷偷代替了真理。我看見過世間充滿那樣多的惡意,甚至最完美的德行和最純潔的善良行為都難免受誹謗者所中傷。我看見過,現在也到處可以看見許多不幸的人沒有任何罪過和根據而遭受迫害和不公平的壓迫,我看到過對于他們的不幸誰也無動于衷,他們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肯來援助他們的慈悲的庇護者。悲天憫人的正直人士的眼淚,被這個世界的富豪和強者如此殘暴地壓迫著的人們的不幸,像激起所羅門那樣的激起了我對生活這樣憎惡和蔑視,以致我和他一樣地認為死者的命運比活人的命運更幸福; 而且認為未生的人比生在如此不幸的重負下受苦的人幸福千百倍。
〔法〕梅葉《遺書》第1卷序言
人的一生可以同植物的一年相比。
春天,花開滿園: 有的花兒結果,有的花兒萎謝,大部分花兒在夏季來到之前沒有結果就枯萎凋零了。這不正是人生童年時期的鮮明寫照嗎!
夏天,園里呈現出另一派美景,樹上掛滿果實,一些果子碩大豐滿,而大部分果子卻枯癟墜落。這不正是人生壯年時期的寫照嗎!
秋天,園里又呈現出美麗的景象: 果子成熟了,這是人生處于成年時期并以其有益的貢獻而出類拔萃的幸福時刻的背景。
最后,初冬,園里還有幾棵可以使人賞心悅目的果樹: 樹上還依稀地掛著一些果子,這好像是一些年長者,在一生中做過多次實驗、仔細觀察了實驗的結果以后,又以其充沛的精力來熱情、清晰、精確地報告他們的工作。
〔法〕圣西門 《生平自述》第2部分
在所有動物中,最完善、最幸福、最長壽的是人。因此我們不應為人生的苦難和生命的短促而詫異和嘆息,相反,我們應該為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持久而詫異和慶幸。
〔法〕伏爾泰 轉引自《時間與人生》
人生每多失望,能把思想寄托在高貴的性格、純潔的感情和幸福的境界上,也就大可自慰了。
〔法〕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如果我不盡力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存的話,我總覺得活著是很荒謬的事。
〔法〕薩特《理智之年》
絕大多數人的一生也只是一個為著這生存本身的不斷的斗爭,并且明知最后還是要在這斗爭中失敗。使他們經得起這一艱苦斗爭的,雖也是貪生,卻更是怕死; 可是死總是站在后臺,無可避免,并且是隨時可走到前臺來的。——生命本身就是滿布暗礁和漩渦的海洋。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對人生的樂觀都基于外界事物的有規律性的循環往復。晝夜的輪流,四季的迭代,開花與結實,以及其他按時呈現于我們面前的事物,使我們能夠和應該享受它們,這些實是塵世生活的原動力。
〔德〕歌德《歌德自傳》第3部
人生道路上的奧秘,不會而且也無法被揭示出來。在罪惡的巖石上每一個旅行者都不免要摔跤子。
〔德〕歌德《格言和感想錄》
然而,人生歸根結底,嚴肅到討厭的地步。如若沒有慷慨激昂與滑稽可笑的互相結合,人生簡直無法忍受。
〔德〕海涅《思想·勒格朗集》第11章
所謂人生就是一場夢幻,唯有賢明的人才能做出美夢。
〔德〕席勒《菲悠斯科之亂》
人生就是追求幸福。人企求什么,就得到什么。
當人把自己的動物肉體存在的規律看作自己生命的規律的時候,他就會看到以死亡和痛苦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惡。只有當人降低到動物的水平的時候,他才會看到死亡和痛苦。死亡和痛苦,像一群嚇人的東西從四面八方向他襲來,把他趕到一條為他開啟的、服從理性規律、表現在愛中的人生道路上去。死亡和痛苦只是人違背自己的生命規律的行為。對于遵守自己的規律生活的人來講,既沒有死亡,也沒有痛苦。
〔俄〕托爾斯泰《論生命》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時暫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
我們的心兒憧憬著未來,
現今總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將變為可愛。
〔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人生并不是以金錢為對象,因為我們的對象是人群。
〔俄〕普希金《暴風雨》
竭力履行你的義務,你立刻就會知道,你到底有多大價值。
〔俄〕列夫·托爾斯泰轉引自《外國名言一千句》
“每個人一生都應該具有一個固定的目標”,他有一次這樣告訴我。“沒有一個目標,沒有一個方針,生活便不是生活。”他勸我選定一個生活的目標,使我的生活不致浪費。我當時還異常年輕,不能夠尋到一個目標; 然而在他的勸告之下已經有一種含糊不定的 “善良的”東西在我的心里覺醒起來了,雖然我還不能夠說出那“善良的”東西會是什么。
〔俄〕克魯泡特金《我的自傳·侍從學校》
人生里面有些瞬間,也有些情感……,那是我們只能意會,卻不可以言傳的。
〔俄〕屠格涅夫《貴族之家》
有兩種人: 一種人茍且偷安,另一種人過著真正的生活。對于前一種人說來,浮生若夢,如果他們在柔軟溫暖的床上做這場夢,他們就認為十分滿足了。對于那另一種人、真正的人說來,生活是豐功偉績,如果跟外部順利的環境不發生沖突而能完成豐功偉績,那是幸福,在自愿忍受貧困和苦難的條件下,那也應該是幸福,確確實實是幸福,不過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一個人必須在內心直觀或者在絕對生活的自覺中消滅自己的我,然后再在絕對生活中獲得它。可是,為達到這種內心凈化的境界起見,必須經過許多斗爭,忍受許多痛苦,并且對于這內心凈化說來,全力奔赴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合乎標準的人卻很少。每一個人都有幼年時期,或者是精神和大自然不自覺的和諧一致的時期,由于和諧一致的結果,在他看來,生活是幸福,雖然他并不意識到這幸福。幼年時期之后是青年時期,也就是向成年過渡的時期: 這種過渡往往總是分裂、不調和,因而也是犯罪的時期。一個人已經不滿足于自然的意識和樸素的感覺: 他想知道更多; 可是因為他在獲得令人滿意的知識之前,必須經過千百次的迷誤,必須對自己作斗爭,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時候。這一點無論對于個人,或是對于人類,都是一個確定不移的法則。
〔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
感到自己是人們所需要的和親近的人——這是人生中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悅。
〔俄〕高爾基《高爾基論兒童文學》
人生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叫做青春期,即生命的 “增長時期”。第二個叫做成年期,即成就的時期,它可以提供完滿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它本身可稱為完滿的時期,因為除了成年人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提供任何東西。第三個叫做老年。第四個叫做衰老……。
對第一個時期沒有人會有疑問,每個聰明人都同意,它持續到25歲;因為直到這時,我們的靈魂主要是給肉體以成長和美,這時人身上發生了許多大的變化,而理性的部分還沒有完全分離;理性雖然正在建立,但在這個時期之前,有某些東西如果沒有成年人的指導是不能做的。
第二個時期是我們一生的真正頂峰,與已發生的時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且不管哲學家和醫生對它寫過什么東西,只敘述我自己的論點,我認為,在大多數人(對自然現象的所有判斷可以也應該以他們為基礎)中,這個時期持續20年。這個論點對我來說是這樣的,倘若我們的拱門的頂點是在35歲,那么所討論的這個時期上升的階段與下降的階段應該一樣長;這種成長和衰退可能像拱門的支撐頂點,可分辨出輕微的彎曲。我們有這種彎曲,生命的全盛時期是在45歲完成的。
青春期持續25年,攀登到生命的全盛時期,然后走下坡路,即繼全盛時期之后的時期,這樣的時期到70歲結束。
但是青春期并不始于生命的開端,而是8個月之后; 我們的本性渴望成長,在衰退面前猶豫不前(因為天生的熱量已減少,力量很小,濕氣稀薄無論是在數量還在質量上都是如此,所以不易蒸發和消耗),度過老年時期,我們的生命或多或少還可以繼續10年。這個時期叫做衰老期。我們看到柏拉圖的衰老——我們可以相信他具有最好的生命力——他活了81歲,像是證實圖利在《論老年》中所說的話。我認為,倘若基督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再活上他的生命力允許他存在的一段時間,他會在81歲把自己的凡體變成永恒之軀。
〔意〕但丁《宴會》
莫在祖先的帳中沉睡。世界在前進,要與它一起前進。
〔意〕吉島西坡·馬志尼轉引自 《智慧的錦囊》
真正能夠應付并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斗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
〔奧地利〕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不能在他的歷史中表現出他自己,他在歷史中奮斗著露出頭角。
〔印度〕泰戈爾 《飛鳥集》
人生的道路就像一條大河,由于急流本身的沖擊力,在從前沒有水流的地方,沖刷出嶄新的意料不到的河道。
〔印度〕泰戈爾《戈拉》
冷淡猜疑毀壞友誼,粗鹵愚蠢毀壞幸福,久客不歸毀壞愛情,酗酒毀壞羞惡之心,粗心大意毀壞田地,好施舍不勤勉把財產花光。
〔印度〕泰戈爾《五卷書》
沒有比沒有理想信念的人生更為空虛的了。抱著錯誤的人生觀,前途有如風前的蠟燭。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義。
〔日〕池田大作《女性箴言》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春秋)老聃《道德經·第五十章》
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 所以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愚莫大焉。
(戰國)荀況《荀子·強國》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 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
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 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 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
(戰國)莊周《莊子·駢拇》
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茍為生,茍為利而已。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后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故達于道者,不以人易天。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六三:觀我生,進退。《象》曰:“觀我生進退; 未失道也。”
上九: 觀其生,君子無咎。《象》 曰: “觀其生,志未平也。”
《周易·上經觀》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以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晉)陶淵明《飲酒十二首》
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
(晉) 陸機《君子行》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
(唐) 杜甫《哀江頭》
勸君且強笑一面,勸君復強飲一盃。人生不得長歡樂,年少須臾老到來。
(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
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亡,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唐)慧能《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宋) 蘇軾《浣溪沙》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襄州鳳凰山乾明廣禪師,上堂:“日頭東畔出,月向西邊沒。來去急如梭,催人成白骨。山僧有一法,堪稱保命術。生死不相干,打破精魂窟。咄! 咄! 是何物?不是眾生,不是佛。參!”
(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
人生以后,無善、惡在有善、惡中,善在惡中,體在用中,遂有善中之善、善中之惡,惡中之善、惡中之惡,從此萬析,難可視縷。
無善無惡乃至善也,有善可為,即兼惡德矣。然圣人容人為此惡德者,欲以捄天下已甚之偏惡也,因而有已甚之偏善。仲尼不為已甚,而亦其捄也。教之立也,殺三赦一; 教之行也,殺一赦三; 充類致盡,則全殺全赦。圣人知全殺即全赦之不可訓又不必言也,故明公理以教之。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又曰: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心主即心包絡,不用心而用心包絡。人生后,心附意識以為用,而不生滅心在生滅心中,此亦一證也。手足瘍者,意之所到,痛即到焉,則意與覺知,分而合者也。醫以心藏神、腎藏精、肝藏魂,脾藏魄,而神為性,精為命,皆氣貫人而生者也,此后天托形而分者也。生生而靈者,先天之心寓之矣。清氣生濁氣,濁氣奉清氣,而反為所累,此死狗之喻,所以欲人空盡之,而后復先天之初也。要無為者至善,而不能不有為,故復見先天之君,以用臣使之官,則為即無為、惡統于善,而無善、惡矣。
(明)方以智《東西均·顛倒》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 衰后罪孽,都是盛時造的。
(明) 洪應明《菜根譚》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清) 曹雪芹《紅樓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
人的一生不就是這樣的嗎?青蔥自樂的時代沒有多時,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沒有甚么榮幸。
郭沫若《漆園史游梁》
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
郭沫若《蔡文姬》序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人生讀來幾乎像一首詩。它有自己的韻律和節奏,也有生長和腐壞的內在周期。
林語堂《人生像一首詩》
我想飲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義,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得著這河源滾滾不絕的灌溉,然后人生能暢茂向榮。
林語堂 《翦拂集大荒集·子見南子》
人生究有何種意義,何等價值,這個問題曾費盡了西方哲學家許多心思,錯綜糾紛,終未能予以全般之解釋,——這是從目的論的觀點出發的天然結果,目的論蓋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連同蚊蟲和窒扶斯菌在內,都是為了人類的福利而產生的。因為這個人生太痛苦,太慘愁,殆無法創設一完善之解答以滿足人類的自尊心。目的論因是又轉移到第二個人生,這個現世的塵俗的生命因是被看作下一世生命的準備。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國人用一種單純而顯明的態度決定了,它存在于樂天知命以享受樸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與和諧的社會關系。曩時,啟蒙的學童所習誦的第一首詩即為下面的一首: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這一首小詩不獨表現詩的情感,它同時表現著人生的“至善至德”的概念。中國人對于人生的理想是浸透于此種情感中的。這一種人生的理想既不是懷著極大野心,也不是玄妙而不可思議,它是無尚的真理,我還得說它是放著異彩的淳樸的理想,只有腳踏實地的中國精神始能領悟之。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人生的標準在吾們是一種種族的思想,無言辭可表,無庸予以定義,亦無庸申述理由。這個人生的標準本能地引導吾們懷疑都市文化而導鄉村文化,并將此種理想輸入藝術,生活的藝術與文化的藝術; 使吾們嫌惡宗教,玩玩佛學而從不十分接受其邏輯的結論;使吾們憎厭機械天才。這種本能的信任生命,賦予吾們一種強有力的共通意識以觀察人生千變萬化的變遷,與智識上的盈千累萬的困難問題,這些吾們粗魯地忽略過去了。它使吾們觀察人生沉著而完整,沒有過大的歪曲評價,它教導吾們幾種簡單的智慧,如尊敬長老,愛樂家庭生活,容忍性的束縛與憂愁生活。它使吾們著重幾種普通道德像忍耐、勤儉、謙恭、和平。它阻止狂想的過激學理的發展而使人類不致為思想所奴役。它給我們價值的意識而教導我們接受人生的物質的與精神的優點。它告訴我們,無論人類在思想上行為上怎樣盡了力,一切智識的最終目的為人類的幸福。而吾們總想法使吾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快樂,無論命運的變遷若何。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人生天地間,
各自有秉賦;
為一大事來;
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發翁,
蹉跎悔岐路。
寄語少年人,
莫將少年誤。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
人生最大目的還是博愛,一切學術也都是要更有效的達到這個目的。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
重在義務,不僅有益自身,且須有益于人群,始不辜負此人生。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6卷
人之生本禽獸也,進化而已耳。人所以食禽獸者,豈不曰,彼愚而我知也,彼弱而我強也。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1卷
人生之價值,視其事業而不在年壽。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
人生最可詛咒的永恒流變一躍而為人生最高貴的意義與價值。
宗白華《藝境·歌德之人生啟示》
人生是向著遠無盡的世界作無盡的努力。
宗白華《藝境·介紹兩本關于中國畫學的書并論中國的繪畫》
原本是人生的詛咒,那不停息的追求,現在卻變成了人生最高的印記。人生的矛盾痛苦罪過在其中,人生之得救也由于此。
宗白華《藝境·歌德之人生啟示》
人生
理性的光,
情緒的海,
白云流空,便是思想片片。
是自然偉大么?
是人生偉大呢!
宗白華《藝境·流云》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刻刻創造新生活。
李大釗 《李大釗選集》
人之生也,一切苦惱,環集厥躬,匆匆百年,黃粱夢冷,無強弱,無智愚,無貧富,無貴賤,無男女,生老病死,苦海沉淪,必至末日,懺悔始有解脫之期。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文豪》
故人生多福在能通人我。其能侍奉人、供養人者亦是福。如父之慈、子之孝皆是,故有嬰孩,有耄老,即一家之福。范仲淹為秀才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憂天下之憂,此即其心之大通,此即其生之多福矣。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論中國心理學》
不通人生,則無以讀中國之文史。能讀文史,始乃得為中國之通人。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略論中國史學》
人生終究是悲苦的結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樂的兩字。
郁達夫《蔦蘿集》 自序
人生如大海,出海愈遠,然后愈感得其浩淼無邊。昨日僅窺見了復雜世相之一角,則瞿然自以為得之,今日既由一角而幾幾及見全面,這才嗒然自失,覺得終究還是井底之蛙。倘不肯即此自滿,又不甘到此止步,那么,如何由此更進,使我之認識,自平面而進于立體,這是緊要的一關。能不能勝利地過這一關呢?不敢說一定能夠,但也不甘愿說一定無望。事在人為。
茅盾《回顧》
其實哪一個人在人生的坎坷的路途上不有過顛躓?哪一個不曾憧憬那神圣的自由的快樂的境界?不過人生的路途就是這個樣子,抱怨沒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飛也只是一個夢想。人生是現實的,現實的人生還需要現實的方法去處理。偶然作個白晝夢,想入非非,任想象去馳騁,獲得一時的慰安,當然亦無不可,但是這究竟只是一時有效的鎮定劑,可以暫時止痛,但不根本治療。人生的路途,多少年來就這樣地踐踏出來了,人人都循著這路途走,你說它是薔薇之路也好,你說它是荊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梁實秋《梁實秋懷人叢錄·談徐志摩》
然則人道所為,皆背苦而趨樂,必有所樂,始名為善,彰彰明矣。故曰善惡以苦樂之廣狹分也。然宜知一群之中,必彼苦而后此樂,抑己苦而后人樂者,皆非極盛之世。極盛之世,人量各足,無取挹注,于斯之時,樂即為善,苦即為惡,故曰善惡視苦樂也。
嚴復《天演論·導言十八》
只有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飯,才能獲得人生的真價。
冼星海 轉引自 《名人格言》
用快樂與贊美、積極而負責的心情去面對世界,我們的人生才會顯出它真正的意義。
羅蘭《羅蘭小語》
所謂高質量人生,其實就是平衡不斷遭到破壞和重建。
趙鑫珊《哲學與當代世界》
當我們誤用生命的時候,生命并無價值。
王朝聞《文藝論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系住。在利害關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以利害關系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談美開場話》
世間人有生來是演戲的,也有生來是看戲的。這演與看的分別主要地在如何在安頓自我上面見出。演戲要安置身局中,時時把“我”抬出來,使我成為推動機器的樞紐,在這世界中產生變化,就在這產生變化上實現自我; 看戲要置身局外,時時把“我”擱在旁邊,始終維持著一個觀照者的地位,吸納這世界中的一切變化,使它們在眼中成為可欣賞的圖畫,就在這變化圖畫的欣賞上面實現自我。因為有這個分別,演戲要熱要動,看戲要冷要靜。打起算盤來,雙方各有盈虧;演戲人為著飽嘗生命的跳動而失去流連玩味,看戲人為著玩味生命的形象而失去“身歷其境”的熱鬧。能入與能出,“得其環中”與“超以象外”,是勢難兼顧的。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看戲與演戲》
我想人生不可解而可解,不可究詰而可究詰。離開了人的觀點,或從天文學的觀點,或從生物學的觀點,人生只是宇宙文化中的一粒微塵而已。但是取了人的觀點,就有了個范圍,定了個趨向。
葉圣陶《葉圣陶·佩弦的死訊》
中國人生,便由此得了努力的目標,以送其畢生精力,而精神上若有所寄托。如我夙昔所說,宗教都以人生之慰安捦勉為事; 那么,這便恰好形成一宗教的替代品了。
蓋人生意味最忌淺薄,淺薄了,便牢攏不住人類生命,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飲食男女,名位權利,固為人所貪求; 然而太淺近了。事事為自己打算,固亦人之恒情; 然而太狹小了。在淺近狹小中混來混去,有時要感到乏味的。特別是生命力強的人,要求亦高; 他很容易看不上這些,而偏對于相反一面——如貞潔禁欲,慷慨犧牲——感覺有味。權利欲所以不如義務感之意味深厚,可能引發更強生命力出來,表見更大成就者,亦正為此。這種情形,是原于人的生命本具有相反之兩面: 一面是從軀殼起念之傾向; 又一面是傾向于超軀殼或反軀殼。兩面中間,則更有復雜無盡之變化。宗教正是代表后一傾向。其所以具有穩定人生之偉大作用者,就為它超越現實,超越軀殼,不使人生局于淺近狹小而止。生命力強的人,得其陶養而穩定,庸眾亦隨之而各安其生。中國之家庭倫理,所以成一宗教替代品者,亦即為它融合人我泯忘軀殼,雖不離現實而拓遠一步,使人從較深較大處尋取人生意義。它實在是那兩面中間變化之一種。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
上一篇:關于人民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人類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