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注釋】
選自宋·蘇軾《超然臺記》。
蓋:發語詞,無義。
游于物之外:超然于世俗之外。
【賞析】
蘇軾的《超然臺記》,是借“超然臺”論說超然,表達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超然態度。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從杭州調任密州知州。密州窮僻之地,天災頻仍,連年歉收,百姓生活十分艱難。蘇軾生活上也是諸多窘況,十分簡陋清苦,他在《<后杞菊賦>序》中寫道:“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又說道:“吾方以杞為根,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說的就是當時在密州以杞菊、野蔬充饑果腹的生活。
物質生活雖然如此艱苦,蘇軾卻能從中獲得良多樂趣,不乏一種灑脫曠達的情懷。所以,在密州這樣的窮苦之地,他仍有心情利用政事之暇,修葺舊臺,與賓朋登臨觀覽,盡興快樂。用他的話說就是:
“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意思說:我無論到任何地方都不會不快樂,是我能超然于物外啊!
蘇軾仕途坎坷,多次貶謫,遷徙流離,卻始終能保持達觀開朗、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游于物之外”是其根本原因。“游于物之外”就是看淡了名利富貴,不沾滯于物,而能超越于政治的物質的利益之外,因而能夠安貧樂道,不管身處何處,總是樂多悲少,心情開朗,精神處于輕松和愉悅的狀態。反之,如果時時處處盯著名利,“游于物之內”,為名韁利鎖所羈絆,斤斤計較于個人名利得失,必然苦悶彷徨,樂少悲多,不得開心顏。
“游于物之外”是一種很高的思想境界,蘇軾有了這種精神境界,所以能夠“無所往而不樂”。無所往而不樂與樂少悲多相對照,反映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態度和思想襟抱。
其實,蘇軾有這樣的思想境界,與其政治上的屢屢失意密切相關。宋神宗熙寧年間,當王安石推行變法時,蘇軾因反對新法而被迫自請外任地方官,先通判杭州,后又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又因寫詩譏刺新法,以“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在經過一番折磨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臨朝,司馬光執政,蘇軾被召回京,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蘇軾又因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保留一些行之有效的部分而不容于朝,政治上又受到排擠,于是又自請外調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等地。不斷貶謫遷移的勞頓生活,使他產生了“游于物之外”的處世思想,并以超然物外的避世態度,去尋求內心的寧靜和生命的快樂。
顯然,這種“樂”中其實籠罩著一層無可奈何的情緒。文章中,他從臺上四面眺望,南望馬耳山、常山,東望盧山,想象著那里住有逃世的隱士;西望穆陵關,仰慕西周姜太公、戰國時期齊桓公顯赫的勛業;北瞰濰河,慨嘆漢代淮陰侯韓信建立不世之功而未得善終。所以,作者在憑吊古代偉人的同時,也在他“無所往而不樂”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絲淡淡的無奈和怨楚。
上一篇: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