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注釋】
選自唐·韓愈《圬(wū)者王承福傳》。
遍為:樣樣都做。
致:盡力。
【賞析】
《圬者王承福傳》是韓愈通過圬者王承福的述說,宣揚儒家思想的一篇文章。他借王承福之口說:
“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意思說:一個人不可能什么事都干,而應該發揮自己的所長,求得生存之道。
這句話所表述的,實際上是儒家的社會分工的思想。孟子說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百工須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孟子·滕文公上》)。還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韓愈同意這種觀點。他在《原道》里進一步闡發了這一思想:“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社會分工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早期人類歷史上,曾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是原始社會后期,游牧部落同其他部落的分離,它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引起部落之間的商品交換,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第二次是原始社會末期,隨著金屬工具的使用和改良,引起了手工業同農業的分離,它促進了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使商品生產得到發展,促使了私有制的形成。第三次是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在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時期,出現了不從事生產而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隨后.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分工和對立也逐步形成。
所以,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點,雖然偏頗,但從勞動分工的角度看,也確有道理。它反映的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區別。這種現象在長期的農耕社會里,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的分工,任何時代都有必要,也是社會進步的表征。即使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本質差別仍然是存在的。今后,隨著科學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與發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將會日益縮小。所以,承認社會分工,維護社會分工秩序,是幾千年農耕社會運行機制的一種歷史存在。
本句中,王承福是認同社會分工的。生活在封建統治時代的王承福,受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接受并安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社會分工。這既是一種歷史事實,也是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悲劇。因此,肯定社會分工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承認統治階級有權統治勞動人民,勞動人民有義務服從統治階級的統治,則應該予以批判。
上一篇: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