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為女而貞烈①,或為婦而貞節(jié)②,是皆足以勵世。
【譯注】
①貞烈:剛正而有節(jié)操,寧死不屈。②貞節(jié):“貞”為“正”,用在女性對男子,特別是妻子對丈夫的關系上,則是指專一。
為女子、婦人一定要貞烈、貞節(jié),這些都能夠激勵世人。
輯自歙縣《許氏宗譜·風例》的規(guī)定。
【感悟】
秦漢時期,女性倫理之中的貞節(jié)觀念,并沒有被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tài)加以倡導,女性再嫁乃尋常之事。至宋代,理學改變了中國的學術思想以及風俗制度,也使婦女的貞節(jié)觀念在崇古的基礎上愈演愈烈。經過宋、元、明三代對貞節(jié)觀念的極端倡導,在進入清朝以后,貞節(jié)的含義變得比較偏狹,似乎成了一種宗教。
【故事鏈接】
徽州牌坊
作為“徽州三絕”之一的徽州牌坊,從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的尚有100多座來推算,明清兩代徽州建有牌坊千座。徽州的牌坊,式樣各異。從建筑風格上看,有沖天柱式、門樓式;有一字形排開、口字型合抱;有兩柱、四柱的,也有八柱的。從建筑材料上看,有磚、木的,更多的是石材的。從其內涵上看,有為科第高中而建的功名坊,有為仕途得意而建的恩榮坊,有為表彰尚義、孝友、貞節(jié)而建的善行坊。
在舊時徽州的一府六縣中,歙縣是保存牌坊最多的地方。著名棠樾的七座牌坊,并不是按年代排列的。它的排列順序是:自東往西分別為尚書坊、孝子坊、節(jié)孝坊、慈孝里坊、孝行坊。突出了徽州人崇尚的“忠、孝、節(jié)、義”。
另外豐口村有四柱四面石坊,相傳許國石坊就是仿造它而建造的;昌溪木牌坊是現僅存的二百座木坊之一;許村的“雙壽承恩坊”是皇帝恩準為一對年過百歲的夫妻建造的;位于歙縣中學里的“三元坊”,額坊上題有狀元、會元、解元等字,是倡理重學的見證。
尊程、朱理學的徽州因徽商長年在外,為表彰婦女的貞節(jié)坊為數不少,僅徽州績溪縣明清兩代就立有三十多座。
【延伸閱讀】
據弘治《徽州府志》記載,宋初徽州府內尚無貞節(jié)牌坊;元代建貞節(jié)牌坊1座;明代則是14座。明弘治年間,徽州就有152位記入史冊的貞節(jié)烈女。《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烈女”、“節(jié)婦”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達36000人,而到了清代,僅安徽休寧一縣,就有2200多人。
建于1905年的“孝貞節(jié)烈坊”旌表的數字更為驚人:“徽州府屬孝貞節(jié)烈65078口。”其實當時全國人口不多,加之官方記載的統計數字是不完整的,還有不少女子未被記載,因此這些數字是極為驚心動魄的。徽州貞節(jié)之風盛行,正如清歙人趙吉士所言:“新安節(jié)烈最多,一邑當他省之半。”而商人婦則占了絕大多數。節(jié)婦人數之眾,貞節(jié)牌坊之多,昭示了徽商婦“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的凄涼人生以及由封建禮教綱常所造就的慘烈人格。她們用自己的鮮血和青春換取了一座座的貞節(jié)牌坊——封建倫理的人造化石。從女性視角而言,貞節(jié)牌坊就是明目張膽的枷鎖。徽商婦們用切身利益維持著封建禮教;用血淚和生命維護這種捆綁自己的鎖鏈。
上一篇:《出恒數載一歸,亦時有久客不歸者,新婚之別,習為故常然婦女類能崇尚廉貞,保持清白》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君第去,吾為君侍養(yǎng),必當而父母心,君無反顧》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