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古有人者,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
【注釋】
選自清·黃宗羲《原君》。原君,推究、研究做君王的道理。原,探究事物的根本和真相。《原君》系《明夷待訪錄》中的一篇。
釋:解除,消除。
【賞析】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他早年拜理學家劉宗周為師,深受劉氏唯物主義思想影響。明亡后,黃宗羲積極參加抗清斗爭,曾奉魯王之命到日本乞師。鄭成功死后,黃宗羲感到復明無望,便把心力放在講學和著述上,成果斐然。他的《原君》繼承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對君主的來源、職分、民眾對君主的好惡作了系統全面的論述,具有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
“古有人者,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
意思說:古代有這樣的人,不以個人的私利為利,而是讓天下人得到利益;不以個人的禍患為害,而是使天下的百姓解除禍害,這個人所付出的勤勞必然超過天下人千百倍。
作者認為,人類遠古時代,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君主統治天下,那時候,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只顧自己,“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沒有人愿意為了公眾的利益去興利除弊。后來,有人出來,愿意承擔起“使天下受其利”的公益責任,這樣的人沒有自私自利之心,不以一己的私利為利益,而是要讓天下人得到利益;不以個人的禍患為禍害,而是要使天下的百姓解除禍害,自己卻不從中享受任何利益和特權。這種舍己為公的人在古代有唐堯、虞舜這一類賢君。他們是人們心目中最理想的君王,他們所付出的勤勞也必然超過天下人的千百倍。
古代君王是專門利人的,其真正的職責就是為天下人興利除弊,堯舜等理想的君王都是以“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釋其害”為使命,付出了“千萬倍之勤勞”,備受艱辛,“而己又不享其利”。因此,君王這一職位純粹是個苦差事,沒有人愿意去做的,如許由、務光之流。有的人做了國君卻不愿意一直干下去,更不想傳諸子孫,如堯、舜之輩,而有的人做了國君,欲罷不能,不得已才硬著頭皮干下去。所以,在古代社會,要物色一個真正賢明的君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當然,作者的這種推論,是從人的“自私自利”本性出發的,所以有一定局限性。
上一篇: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