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居家儉而好施。
【譯注】
勤儉持家,樂善好施。
輯自《黟縣三志》卷7《人物志·尚義》。
【感悟】
在家節儉,節省出來的錢用于修書院,施錢、粥、藥,濟困扶危,急公好義。徽商致富之后多樂為公益,并能于急難中樂于助人。
【故事鏈接】
歙縣商人黃玄賜“慕義如渴,嘗值邊境告缺軍食,詔募民實粟塞下,公慨然輸粟二千石給邊”,“至于族黨鄰里,有匾乏者,輒揮金不靳”(歙縣《竦塘黃氏宗譜》卷6《黃公玄賜傳》)。婺源商人洪勝從外地回鄉后,“見祠宇之待葺,祀田之未置也,毅然引為己任”(婺源《敦煌洪氏統宗譜》卷59《福溪雅軒先生傳》)。上文提到的舒遵剛,“居家儉而好施,在饒州倡修朱文公書院,倡施錢粥藥懳,以救水災疫患,饒人交利之”(《黟縣三志》卷7《人物志·尚義》)。
【延伸閱讀】
木雕藝術有別于繪畫藝術,它以刀代筆,立足于一個“雕”字。圓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鑲嵌雕以及線雕等不同工藝在雕刻過程中會根據不同需求而有所調整。在動工之前,設計者一般會對梁枋、梁架、斗拱、雀替等建筑構件的雕刻進行整體規劃,即對它們的造型、構圖、工藝以及安裝后的視覺效果進行全盤考慮。這是因為它們需雕成后方能安裝。例如:徽州古民居為內向結構,木雕大多集中在天井四周,來自頭頂上方的那一束像井口一樣的天光成為欣賞木雕的唯一光源。受這一條件的限制,必須將上面部分挖深用來雕刻人物的頭、手、胸,這種處理可以借助于自上而下的光源突出人物形象,并使整幅畫面產生斑駁有致、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俞宏理《中國徽州木雕——人物集》)。在具體創作中,通常先采用陽刻的手法將一塊或一組圖形雕于同一個平面上,再依據畫面的結構以及雕刻材料的具體情況逐漸遞增加深層次,使得畫面富有變化且整體感很強。造型上,它們借助祥禽瑞獸、戲劇人物等藝術形象烘托出建筑的威嚴、莊重與華美;工藝上,梁、枋等構件由于承擔負重的功能,多以浮雕及線雕工藝為主;而斗拱和雀替等構件除了支撐作用以外,還較為靈活地運用半圓雕、鏤空雕、深浮雕等雕刻工藝以展示建筑的豐富性。其他如門楣、隔扇、花板、欄桿等處為細木作,其雕刻工藝風格多樣,浮雕、線雕、鏤空雕、鑲嵌雕等應有盡有。
上一篇:《汝勵志讀書,勉力為人,凡遇善事力稍能為即為之,俟有余而后濟人,嗟何及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地者,非人力可謀致,實心德所裁[栽]培,君家世有令德,不患無吉壤也,請姑待之》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