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由吾自曾大父①以上歷十有五世,率孝悌力田。
【譯注】
①曾大父:曾祖父。
我家自曾祖父以上,大多是講究孝悌而勤苦耕田的。
輯自汪道昆《太函集》卷17《壽十弟及耆序》。
【感悟】
明朝中后期,社會心理層面上,商業仍被目為“業”。“余惟鄉俗不儒則賈,卑議率左儒而賈。”(汪道昆《太函集》卷61《明處士休寧程長公墓表》)商人經商致富以后,仍認為自己從事的是“錐刀”末業,終覺不如“孝悌力田”致富來得光輝榮耀和底氣十足。
【故事鏈接】
眾所周知,徽州“保界深阻,地褊而磽”(汪道昆《太函集》卷17《壽域篇為長者王封君壽》),“不適合業農,以谷量人,盡土之毛,不足以供什一”(汪道昆《太函集》卷62《明故處士新塘吳君墓表》)。舍農而從商,理由極為充分。然商人業商,總有些“負于耕”的心理。《太函集》中,都要不厭其煩地標榜本人或其祖上的“孝悌力田”紀錄:“由吾(明歙人汪道昆)自曾大父而上歷十有五世,率孝悌力田。”(汪道昆《太函集》卷17《壽十弟及耆序》)“(汪道昆之先大母)嘗乘間告大父曰:‘君家世孝悌力田善矣。’”(汪道昆《太函集》卷43《先大母狀》)“(江)次公即孝悌力田”(汪道昆《太函集》卷45《明處士江次公墓志銘》)。
由此可見,徽商業商,雖然致富,然而,社會心理層面關于“士農工商”的序列,帶來商人心中永遠的痛。富有的商人,還是不得不艷羨“業農務本”在社會上的根深蒂固的尊榮。
【延伸閱讀】
祠堂是精神家園與家族活動中心。在徽州三絕中,祠堂是很有代表性的。徽州保存有各家大姓的總祠、宗祠、支祠、家祠。作為受理學影響家族制度根深蒂固的地區,徽州人非常重視自己根在哪里。歷史上,中原人三次大規模遷入徽州,都是源于政治戰亂。那些士族與宦官來到徽州之后,為了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存,他們認識到保存本族本性的凝聚力的重要性。聚族而居,祠堂便成為維系并強化這種關系的最好的方式。
宗祠是家族的標志,是象征與維系家族利益的精神紐帶。徽州人在與同姓人交談時常用的一句話就是:“都是一個祠堂的。”徽州有程、汪、吳、黃、胡、王、李、方“八大姓”,此外,還有洪、余、鮑、戴、曹、江、孫七個“次大姓”,統稱“新安十五姓”,這十五姓幾乎主宰了全徽州,在外的徽州人也以這些姓氏為主。
祠堂是尊祖祭祖的圣殿,是宣揚禮教的講壇。祠堂最盛大的儀式就是每年春、冬舉行的祭祀活動。一般,祭禮那天,各家男丁都要身穿禮服,在家長的帶領下繞村一周,再入祠堂。祠堂內安放列祖列宗牌位,擺設祭品,張燈結彩。祭典開始后,鼓樂齊鳴,香煙繚繞。族長主祭,并宣讀祖訓宗規。儀式的最高潮就是“分胙”,也就是本姓族人共享祖宗的祭品,子孫們都為能得到祖先的恩賜而翹首。但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份的,凡違反族規的叛逆者就吃不到,人們稱之為“停胙”,這是對不肖子孫的最大的侮辱。
家祠里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會譜”。為了保證家族的血統純正,徽州人很注重修譜立傳。朱熹認為:“三世不修譜,則為不孝。”他把修家譜當成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加以強調。歷代徽州各大姓氏修譜成風,各種《家譜》、《支譜》、《族譜》、《世譜》、《通譜》、《宗譜》、《統宗譜》應運而生。對于各支分類編輯的《族譜》,宗族要進行審核才可付梓印刷,印后各譜統一編號,各支族子孫懷揣孤版《族譜》作為身世的憑證。為防假冒,還要毀棄原版。還規定每年祭祖時須持家譜到“統祠”會譜,確認后才可以本姓子孫自居。宗祠是族長的私衙,是執行家法的場所。古祠堂是傳統徽州人的家廟,更是徽派傳統建筑的代表。無論從建筑規制還是用材用料以及精工細做上,都體現了徽派建筑的最高建筑水平。
上一篇:《復夢周公志共千秋不朽,德稱泰伯愿同百世彌光》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汝勵志讀書,勉力為人,凡遇善事力稍能為即為之,俟有余而后濟人,嗟何及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