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汝勵志讀書,勉力為人,凡遇善事力稍能為即為之,俟有余而后濟人,嗟何及矣?
【譯注】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要立志讀書,努力做人,只要遇到力所能及的善事就要去做,等到自己很有錢的時候再去救濟別人,哪還來得及呢?
輯自同治《黟縣三志》卷15《藝文·人物類·孫君熙存墓志銘》。
【感悟】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及時行善,不要以自己能力有限為借口不去行善。正如孟子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故事鏈接】
以身示范教子
身教即以身示范是明清徽商之家最經(jīng)常運用的教子方式之一。他們在家庭教育實踐中領(lǐng)悟到:“言傳”固不可少,“身教”更為重要。身教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在于身教的直觀形象性。家長親自為孩子樹立起有形的榜樣,不僅生動具體,而且真切可感,易為孩子理解和模仿,這就要比有聲有色的說教作用更大。身教還具有自然滲透性。在家庭中,家長是孩子最經(jīng)常接觸的對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作表率,形成上行下效的“風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不言而教的作用。處處以身作則,還會進一步提高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有威信的家長能夠獲得孩子的敬重和愛戴,孩子樂于接受他們的各種影響和教育,對他們心服口服,言聽計從,并視其為理想的榜樣和行為的楷模,產(chǎn)生模仿的意向,在這種充分和諧的境界下,教育上升到內(nèi)化的層次,自然有利于成效的較快提高。因此,在處理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事務時,徽商家庭都特別注意“正身率下”,時時、處處、事事為子弟作示范。
【延伸閱讀】
寓教于日常生活
——克勤克儉。汪青城“體素嬴,勞苦早衰”,但他“精勤弗自安逸”。他還生活淡泊,“自奉清約,一歲中茹蔬之日居大半,一羅四十年垢敝不忍易”,“只字粒米不棄于地”。當兒子們“間以為請”,勸他享受生活時,他卻說:“是吾素所安也。”可見勤儉已成為他一貫的生活作風。勤可以成業(yè),儉可以養(yǎng)德,教子養(yǎng)成勤儉美德,不僅可使兒子終生受益,而且能讓家庭保持長久的興旺發(fā)達。
——好學不倦。汪青城雖為賈人,但鐘情于儒業(yè)。他“博覽史傳,喜吟詩,嘗病瘍呻吟床簀間,猶手唐詩一編不置”。在近50年的經(jīng)商生涯中,他不能專攻儒業(yè),可是“篷窗旅舍未嘗一日廢書”,“所錄老杜五七言詩兩巨帙,皆客途舟次筆也”。晚年他還瀏覽明人文集,并編輯《明文會心錄》十二卷。青城對儒業(yè)的喜好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又對兒子的志趣、愛好產(chǎn)生極大影響,在無形中促使兒子對文化知識感興趣,并養(yǎng)成勤奮好學的習慣。
汪青城把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當中,在品德修養(yǎng)、生活作風、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為子樹立榜樣,生動、具體而又真切,在潛移默化中使兒子受到影響,使其子相觀而化、自然似之。而且他處處以身作則,又進一步提高了他在兒子心目中的威望,這能讓兒子心悅誠服地尊奉父命,從而取得更為顯著的教育成效。
上一篇:《由吾自曾大父以上歷十有五世,率孝悌力田》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居家儉而好施》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