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小善雖無大益,而不可不為;細惡雖無近禍,而不可不去。
出處
昔周文掩未埋之骨,而天下稱其仁。殷紂剖比干之心,而四海疾其虐。望在具瞻,毀譽尤速。得失之舉,不在多也。凡譽重則蠻貊歸懷,而不可以虛索也;毀積即華夏離心,而不可以言救也。是以小善雖無大益,而不可不為;細惡雖無近禍,而不可不去也。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君道》
譯文
以前周文王掩埋無人認領的尸骨,天下的人都稱贊他的仁厚。商紂王剖開比干的胸腔挖取心臟,天下的人都憎惡他的殘暴。處在眾人矚目的地位,他的懿行或惡德就會很快招致毀譽。得失天下的行為,實在不需太多。積累善行,才可以讓夷族歸服,而不是憑空達到的;惡行積累,就能讓天下人心離散,沒有救亡之法。小的好事情雖然沒有大的好處,但不可以不做;小的壞事情雖然不會立刻招致災禍,但卻不可以不改掉。
名句解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這是古人的經驗之談。積少可以成多,積小可以變大,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做一天好事并不難,但做一生好事,就很不容易。初做好事時,其主動性、自覺性可能差一些;久做好事,多做好事,習以為常,主動性、自覺性就會日益提高,久而久之,便會成為自己的本能。沒有小善的積累,便沒有大德的養成,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平時不愿意一點一滴做好事,不愿一步一腳印地鍛煉自己,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鳴驚人,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轉眼間一舉成名天下知。不客氣地說,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
善惡因心起,為小善可以養心,為小惡則可以損心。一個小小的善心,能夠拯救寶貴的生命,成就無限的功德。因此,我們要做好每一件小事,點滴的積累才能充實我們的心靈,完善我們的品格,只要“不以善小而不為”,就可以積小善而成大德。
經典故事
范文子很晚才退朝回來,他的父親范武子問道:“為什么回來這么晚啊?”文子回答說:“有位秦國來的客人在朝中講隱語,大夫中沒有一個能夠回答出來,我曉得其中的三條。”武子發怒說:“大夫們不是不能回答,而是出于對長輩父兄的謙讓。你是個年輕人,卻在朝中三次搶先,掩蓋他人。如果不是我在晉國,你早就遭殃了!”說著武子就用手杖打兒子,把他玄冠上的簪子都給打斷了。
范文子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父親責打就是要范文子養成謙讓的品行。在父親的悉心教育下,文子繼承了乃父的不少品德,為人更顯敦厚與耿直,更具長者風范。晉齊鞍之戰得勝回朝,文子不愿走在前面替主將接受榮耀,范武子贊許道:“我知道你今生能免于禍害了!”
上一篇:《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