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孝弟①傳家根本,詩書②經世文章。
【譯注】
①弟:讀作tì,與悌通用,敬愛兄長意。②詩書:指《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著作。
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家庭和睦興旺、代代相傳之根本;《詩經》、《尚書》等書籍是治理社會的經典。這里在告誡子孫后代不僅要做到孝悌,而且還要認真讀書。
輯自倪國強編著《黟縣民間古楹聯集萃》。
【感悟】
徽商不僅重視治家之道,還重視教育。他們以“賈者力生,儒者力學”為基點,竭力發揮“賈為厚利,儒為名高”的社會功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而集于一身,迭相為用,張賈以獲利,張儒以求名。
【故事鏈接】
江應全在外出經商的時候,雖然乘舟或駕車在路上,也時常手上拿著書一卷,通過閱讀廣泛了解古與今、閑與不肖、治理與動亂、興與亡的事跡。在經商過程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他以史為鑒,忍耐、吃苦、奮發圖強,身體力行,絲毫不敢疏忽,因此大受益處而發家致富。
【延伸閱讀】
徽商有的是在實踐中雅好詩書,好儒重學,“賈名而儒行”,抑或老而歸儒,甚而至于在從賈致富使“家業隆起”之后棄賈就儒。有的在從賈之前就曾知曉詩書,粗通翰墨,從賈之后尚好學不倦,藹然有儒者氣象。有的則勸令子弟“業儒”攻讀,以期張儒亢宗。于是徽商之家,多重視教育,認為如果不注重教育,即使掙得再多的財富對于光宗耀祖也沒有多大益處,因此往往不惜用大量錢財聘請名師教育子弟,盼望子弟能夠“擢高第,登仕籍”,從而振家聲,光門楣。與此同時,不少徽商還毫不吝惜地輸金捐銀,資助建書院,興私塾辦義學,以“振興文教”。
進入清朝后,在兩淮的徽州鹽商中,培養子弟“習舉子業”蔚然成風??滴跄觊g,歙人吳從殷在揚州創建存園,“仿闈中號舍數十楹,每鄉舉之年,聯同人遴日課題,以閑習之。其子蔚起終南捷徑,后為御史”〔王逢源《江都縣續志(卷5)·古跡》〕。康熙時,兩淮鹽務總商程量入,子孫數百人“成進士,官中外者弗絕”(高士鑰:《江都縣志》卷22《·篤行》)。
上一篇:《惟孝惟忠聰聽祖考彝訓,克勤克儉先知稼穡艱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復夢周公志共千秋不朽,德稱泰伯愿同百世彌光》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