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復夢周公①志共千秋不朽,德稱泰伯②愿同百世彌光。
【譯注】
周公,周武王之弟,姬姓名旦,輔助武王滅紂,建周王制,封于魯。周武王子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平定作亂,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②泰伯,又作太伯,周太王長子。知太王欲立有賢子昌(即周文王)的幼弟季歷后,為免于爭端,就082與弟仲雍同避江南,文身斷發,改成土著風俗。當地居民慕其德義,歸從者千余家,成為吳國統治家族的始祖。
本聯贊美敬兄愛弟的美德,頌揚深明大義的“志”與“愿”能夠千秋不朽,可以百世彌光。
輯自倪國強編著《黟縣民間古楹聯集萃》。
【感悟】
徽商是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結成的商幫團體。遍布各地的徽州會館、同業公所的建立,就突出體現了這種精神,從而大大地強化了徽州商幫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有著共同血緣或者地緣關系的徽商,有著很強的親緣和地緣認同意識。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外地,不期然碰見了同族人或者家鄉人,徽商往往會興奮得忘乎所以。這種固有的“鄉誼觀念”和“宗族意識”,形成了徽商以眾幫眾、相互提攜的傳統。
在徽商的鄉族觀念中包含著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和帶有強制性的宗族族規,這些使徽商彼此之間有著很強烈的患難與共意識。這種意識客觀上成為徽商之間信息傳遞的動力泉源。一首績溪民謠這樣唱道:有生意,就停留,沒生意,去蘇州。跑來拐去到上海,托親求友尋碼頭。同鄉肯顧愛,答應給收留。
【故事鏈接】
有位徽商叫許孟潔,親族觀念極強,他在外生意做得非常紅火,于是親戚朋友紛紛去投靠他。凡來投靠者,他都加以提攜,于是他的親戚朋友也就個個致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徽商宗族之間是何等的休戚與共!
【延伸閱讀】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相互提攜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種團隊精神,在商場競爭中造成了一個集體優勢。
近代徽州人胡適早就認識到徽商宗族團體的優勢,他聽說家鄉績溪準備編纂縣志時,就說:“縣志應該注重縣里人移動轉徙經商的分布與歷史,縣志不能夠只見小績溪,而不看見那更重要的‘大績溪’,若無那大績溪,小績溪早已不成個局面。”胡適所說的“大績溪”實際上就是靠宗族紐帶聯系的散落于各地經商的績溪人團體。宗族意識隱含的強制性在這里起著關鍵性作用。正是由于徽商具有強大的團隊精神,他們在挫敗競爭對手后,憑自身實力往往進一步變一般經營為壟斷經營,謀取高額利潤。如兩淮的鹽業、北京的茶業、松江的布業等,差不多都是由徽商壟斷的。
上一篇:《孝弟傳家根本,詩書經世文章》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由吾自曾大父以上歷十有五世,率孝悌力田》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