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生①莫若勤儉,立身②莫若忠信。
【譯注】
①治生:經營家業,謀生計。②立身:安身,存身;樹立人格。
這句話的意思是,經營家業沒有不要勤勞節儉的,安身立命沒有不要忠信的。
輯自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感悟】
曾子(孔子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我們也要像曾子所說的那樣每天反省反思,看自己在忠信等方面做得怎么樣,還有什么做得不夠的,這樣才能時常進步。
【故事鏈接】
徽商胡炳衡祖孫四代,在江蘇三泰地區開辟茶商貿易,歷百余年商海滄桑,幾經劫難與復興,先后開設茶莊、茶棧12爿,為績溪茶業在三泰地區開創了一方天地。抗戰以后,店業相繼轉營到上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公私合營。
【延伸閱讀】
“紅頂商人”與“賈而好儒”取向
徽商在南宋興起時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商幫,明代已成為商界的一支動旅,清時則躍為十大商幫之首,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紅頂商人胡雪巖。這不由使我們問及徽商成功的秘密,探析它的特點。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商人相比,徽商有“賈而好儒”的行為特征。他們或由儒入賈,或先賈后儒,所謂亦賈亦儒,時賈時儒。徽州人由儒入賈是出于對中國傳統以儒入世而名高的認同;而先賈后儒,則是指徽商業賈后又多舉儒事,以儒為自己的最后抉擇及最大希望?;丈藤Z儒結合,決定了徽商本質上是儒商。賈事而儒行,使做人經商十分講究商德。“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是徽商商德的真實寫照。在中國封建社會,“士農工商”,商列四民之末,地位卑下,為了生存與競爭,徽商不得不賈仕結合,通過攀迎封建勢力,或結交官宦以至天子;或以賈進仕,亦商亦官;或充分利用鄉里仕族的在仕之人來充當徽商在京的政治代言人。
社會心理學家楊國樞等人從文化相對論的觀點出發,提出中國人是“社會取向”的看法。徽州商人的這種順從他人、不得罪他人、符合社會期望并接受他人意見的行為取向同樣也屬于此等范疇。通過賈仕的牢固結合,徽商在商業競爭中獲得了諸多優勢和便利,為徽商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上一篇:《惟誠心待人,人自懷服;任術御物,物終不親》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