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作之而知動靜之理》鑒賞
〔虛實〕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鑒賞】這是孫子指出只有實踐才能獲取真知的四句名言中的第二句。杜牧注:“作,激作也。言激作敵人,使其應我,然后觀其動靜理亂之形也。”這個注釋,對孫子這句名言的意義,基本上是講得有理的。實際上,所謂“作”,就是進攻、誘逼;“作之”,就是進攻、打擊、引誘、逼迫敵人,對敵人進行“利之”、“害之”的動作。“動靜之理”就是敵人在受到攻擊、威逼、利誘之后,其做出動或靜各種狀態的規律。孫子強調:只有攻擊、誘逼敵人,對敵人進行多方面的動作和接觸,才能知道敵人行動或靜止的規律,以便更好地打擊和瓦解敵人。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與明軍丁啟睿、楊文岳、左良玉等部在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進行激烈交戰。經過一番殊死搏斗,左良玉率所部10萬撤退。李自成知道左良玉部實力損失不大,之所以要撤退,實乃為保存實力。對于左良玉部的撤退,李自成表面上命令起義軍暫不作全面阻擊,只派少量部隊稍加攔截,就佯裝敗退。同時又派一支勁旅秘密插向敵后。左良玉率部退出80里,沒有遇到起義軍的有力阻擊,以為已經脫離危險,便放松了警惕。就在這時,起義軍插過來的隊伍突然發起前后夾擊,左良玉部頓時大亂。在起義軍的猛烈攻擊下,10萬步騎迅速瓦解,左良玉逃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東北)。隨著左良玉部被瓦解、殲滅,丁啟睿、楊文岳部也無心作戰,潰退敗逃。
李自成在與明軍的交戰過程中,“作之而知動靜之理”。他看出與之交鋒的明軍三部中,左良玉部是怯戰的隊伍,乃設法先擊潰此部。他故意對左良玉部不加攔截,使其放松警惕,然后發動突然襲擊,其部隊即潰不成軍。李自成擊潰明軍三部中的一部,其余兩部士氣不振,紛紛退逃,由于與明軍不斷地“作”,李自成熟知明軍的“動靜之理”,使他能不斷戰勝明軍,起義軍隊伍也空前壯大起來。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形之而知死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