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詠芍藥》詠芍藥詩鑒賞
謝堯仁
花蓓大如拳,花面或徑尺。
紫者棲紫鸞,黃者浴黃鵠。
或似扶桑枝,推上一輪赤。
或似玻璃盆,稍久擎無力。
又有似平叔,愛矜素粉白。
又有似蜀人,喜染天水碧。
或似包綠錦,未放丹砂坼。
或似浴青, 未放沈麝發。
應須和露翦,莫使欠顏色。
庶幾精神全,免笑花無骨。
宋代詩人謝堯仁這首《詠芍藥》詩,以優美新穎的比喻對芍藥花圖神寫貌,既逼真又出神入化,不流入俗套的圖形模寫。可以稱作詠芍藥花詩中的精品。
詩人步入芍藥花圃,眼前繁花耀眼,撩亂心神,由粗觀到細察,心境由平淡而激昂,傾吐出這首芍藥花的頌歌。
詩的開端四句寫直觀中的花形及花色。花蓓蕾大如拳,開花的面徑達一尺。紫色花者如棲息的紫色鸞鳥,黃色花者又如剛剛洗浴的黃鵠,皆為新姿美艷。芍藥花面大而鮮艷,花色黃、紫雜然其間,交映成趣。艷麗的形象,耀然紙上,有力透紙背之感。更巧妙的是詩人的新奇比喻。用棲息的紫鸞神鳥形容紫色花朵,用善于高飛的黃鵠仙鳥,而且又是剛剛洗浴出水的新姿美態來形容黃色花朵,更兼其如拳的蓓蕾,徑尺的花面,不僅寫其形似,而更出神,給人以熱烈敦厚而又飛動的美感,又猶如仙境。
次四句寫芍藥的全貌,由花面而推及全株,其目的仍是突出花面。俗語所說紅花需綠葉扶,方顯其美。前兩句寫紅花,用日出于扶桑神樹,來比喻芍藥綠枝莖葉托出園而大的紅花。日出于扶桑見之于古書《淮南子·天文》記載:“日出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扶桑是神樹名。這不但繪形形象逼真,更賦予一種神秘的仙氣。增添一種神奇的美感。后兩句寫花莖枝托花的形態,詩人用人的感受作比,如手擎一個天然水晶盆,時間一久就會手顫無力,來描寫芍藥細枝托著一朵大花,自然有傾斜顫動之感。比喻恰切,神態畢現。這四句雖寫芍藥花的全貌,但描寫重點又各異,由形入神,因而無重復之處,俱臻妙境。
次四句寫芍藥花色粉白的形態。詩人又用比喻故實,比之魏時美男子何晏(字平叔),面如敷粉,人稱何郎。花色粉白的芍藥,以花容花貌如何晏敷粉那樣美,而自矜持。其枝干又如蜀地人愛染的天然的淺青色。青枝綠葉烘托著粉白花朵,給人一種素淡雅正之美。用何郎敷粉的典故作比,用蜀人的習俗染碧作比,以喻體之美更襯出本體之美,比出了美的無限性,任人馳騁想象。詩中常用的方法是以花喻人,而謝堯仁卻別出心裁,用美男子喻花美,翻新出奇,表現出他的獨創性。
次四句寫尚含苞待放的芍藥。有的象用綠色錦緞包裹著,還沒放出苞中紅色花瓣;有的象剛剛洗浴凈盡的青色囊袋,還沒有放出青囊中包裹著的花的沈香或麝香的芳香氣味。這四句連續用比,以綠錦比花苞外皮,以丹砂喻苞內的紅花。丹砂色紅、又名朱砂。青囊是盛印鑒或卜筮書套,用以比花苞。再用沈水香與麝香比花香,恰切無比。外形內實,色香俱美。特別一連串的動詞運用,包與坼,既緊包不放,又內自極力掙脫,以致坼裂;動態逼真,力度極張;浴與放、發;剛洗浴過的青囊自然是新而緊的,不放花瓣出來;花瓣掙脫束縛,要散花香。從靜態描寫中表現其動態美,不僅形似,而其頑強的生命力,擺脫束縛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呼之欲出。真可算作神來之筆。
結尾四句寫剪花供案頭或室內欣賞。表達詩人愛花的深情。古人有折花插瓶中觀賞其開放的過程,更有折花贈友或所愛之人。這種風尚今天依然。借花表心意,愿與共賞,傳布香美。結尾這四句正是表達這樣一種愛花的深情,不自私,而愿與人共賞,由美感而進入極度的歡娛感。所以詩人告誡:應該是帶露珠剪花苞枝條,不要等到苞裂見花色再剪。庶幾乎可保芍藥花神形俱全,免得被人譏笑為沒有骨氣的花。《圖畫見聞志》記載:李端有一幅畫,上面畫五株芍藥花,不用筆墨而用五彩布成,因而被稱之無骨花。作者用意在于說明不但有花之形、色,而更帶花之神。因而強調帶露剪折,不欠花色;只有如此才能看見花開與葉新,這就精神全,而有骨氣。不致于象剪紙花或剪布花,有形色而無神,興趣索然寡味。
這首詠芍藥花詩形神俱美,形態勃發,生機昂然。逼真如畫,呼之欲出,巧奪天工。
上一篇:陳允平《漢宮春芍藥》詠芍藥詩賞析
下一篇:姜夔《側犯詠芍藥》詠芍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