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其九》詠梅花詩鑒賞
鮫綃剪碎玉簪輕,檀暈妝成雪月明。
肯伴老人春一醉,懸知欲落更多情。
這首詠梅詩,著重寫梅花花瓣形狀與色澤美,反映自己的愛梅深情。
詩人在開端的詩句中把剛剛綻開的梅花比喻為鮫人所織的剪碎之綃,又有如美女發髻上所插戴的輕搖的玉簪。鮫綃傳說是海中鮫人所織,質地素美與輕柔,是珍貴的神奇之物。詩人說朵朵梅花瓣猶如剪碎的鮫綃聯綴而成。鮫綃人盡知其美,而又沒有人看見過,因而這種比喻美是無限性,讓人們盡情地想象鮫綃之美。玉簪是婦女頭上首飾、是表現婦女美與華貴的飾物。玉石雕刻成扁而細長的簪形首飾,簪上又有刻成花朵形狀,戴在婦女發髻上,輕搖微振,恰如梅枝上點綴的顫微花朵。這句詩比喻不僅形象逼真,而且豐神秀美。
詩的第二句寫花色之美。又用連用兩個比喻。總的看,梅花色白,似白雪與月光一樣鮮明素淡。但仔細觀察花片,卻又有微微的紫色鋪暈。白中透紫,給人以純潔自然與浪漫天真之美感。
總之前兩句詩刻畫細微,比喻新穎而具獨創性,蓄勢已足,為后兩句轉折作了鋪墊,從而再深化贊梅與愛梅之情。
“肯伴老人春一醉,懸知欲落更多情。”梅花愿意陪伴我這個老人,于此春天,盡一醉。由此又可知當其要落花之時,對我更為多情了。把梅花擬人化,并作為自己的知音朋友。寫梅伴酒與我同醉;又預料將來落花之時,對己情深。實際是反襯自己對梅之愛彌深,形影不離,終身不欲棄,感嘆落花之時自己將更痛苦。
全詩比喻貼切,議論入理,短幅之中,寫物細致入微,形象生動逼真,抒情由淺入深,動人肺腑。梅花美的形象、精神氣質,呼之欲出,非大手筆不能道也。
上一篇:《梅花·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其八》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梅花·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其十》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