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菖蒲》詠石菖蒲詩鑒賞
解縉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斬碎一川波。
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晝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
秋來只恐西風起,銷盡鋒棱怎奈何。
菖蒲是觀葉花草,“葉中有脊,其狀如劍,其根盤曲多節。”以其高雅、勁健之態,深受人們喜愛。解縉這首詩,賦予菖蒲一種豪俠之氣,卻略帶淡淡的憂愁。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斬碎一川波。”起筆突兀,寫出一派威嚴肅穆之氣。太阿,亦作泰阿,《史記·李斯列傳》“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菖蒲葉形如利劍,故稱蒲劍。舊俗于農歷五月初五,懸蒲劍于門上,謂可以治邪。作者筆下所描述的菖蒲葉,挺拔舒展,象一把把鋒利的寶劍。菖蒲搖動涼風,給平靜水面蕩起陣陣波濤。作者用一“斬”字,何等氣勢磅礴! “長橋有影蛟龍懼”,進一步渲染菖蒲的威嚴之姿。片片蒲葉,隨風舞動,潛伏在水底的蛟龍見了都害怕。而“流水無聲晝夜磨”是說菖蒲雖經激流,更加堅定不屈。這兩句可謂作者自寓。解縉博學多才,性情耿直,敢于直抒己見,指斥朝廷政治弊端,因此遭貶黜。仕途坎坷并沒有磨去他的棱角,他高聲贊頌瀟灑清雅的菖蒲,抒發出自己的情懷。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極寫悲壯氣氛。煙霧迷濛,透著陣陣殺氣;凄風苦雨,傳來聲聲漁歌。這是自然景色,卻是當時社會環境的藝術概括。“彈雨和漁歌,”描繪出一位活脫脫的隱者形象。有明一代,法律嚴苛,殺戮極多。做為知識分子出身的官僚,解縉對這種社會氛圍更加反感。他被罷官的八年中,幾乎過著隱居生活。因此,這兩句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
結尾二句,表現詩人深沉的感慨和憂慮。秋氣肅殺,花草凋零,古詩曾有“長恐秋節至,昆黃花葉衰”(《長歌行》)的句子。詩人刻意描繪、贊美菖蒲“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氣質,但對于將來到的秋天,還有排遣不盡的惆悵。“秋來只恐西風起,銷盡鋒棱怎奈何”全詩筆法矯健,詩人愛菖蒲的情懷抒發得淋漓盡致。至于西風吹折蒲劍后,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就不難體味了。
如果把這首詩和解縉的生平聯系起來,就很容易理解其寓情。解縉生活在明太祖、成祖時期。曾上萬言書,批評明太祖朱元璋政令屢改、殺戮太多等。后被罷官八年。因主修《永樂大典》,頗受明成祖信任,又因罪遭貶。永樂八年,自廣西進北京奏事,當時成祖不在京師,便謁太子而去。因此被下獄,被殺,年僅46歲。解縉工于詩文,平生多難。在他筆下描繪的菖蒲,自然帶上一種豪壯悲涼之慨。寓自身感受于其中,傷感、迷惘的情調是不能避免的。
上一篇:許棐《石菖蒲》詠石菖蒲詩賞析
下一篇:金農《題菖蒲》詠石菖蒲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