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蜀葵》詠蜀葵詩鑒賞
陳標
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窠。
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嫌處只緣多。
詠物詩是古詩中常見的一種形式。這種詩有的是單純狀物,有的則是把吟詠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特別要使它成為詩人自己的性格化身,達到詠物即是詠人的目的。而《蜀葵》這首詠物詩,既不是單純狀物,也不是單純詠人,而是通過狀物道出一定的哲理。
詩人眼前是連片的蜀葵,深紅的、淺紫的能有數百棵。窠,通“顆”、“棵”。可以想見,數百棵盛開著淺紫和深紅花朵的蜀葵相間在一起該是多么富麗壯觀,多么耀人眼目。人們可以想到天上的彩云,地上的錦緞。為此,詩人喟然嘆息:對眼前的蜀葵簡直是無可奈何。詩人認為,蜀葵是完全可以和牡丹爭奇斗艷,相媲美的。它之所以不被人重視,是因為它遍地皆是,數目太多。這就從相反的方面告訴人們:物以稀為貴。這雖然不是普遍真理,但在一定意義上講還是有其道理的。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是:始句突兀而起,“眼前無奈蜀葵何”,一聲嗟嘆,便把讀者帶到盛開著的大片的蜀葵花前。“無奈”二字用得很見功夫,詩人本來認為蜀葵也是名花,它甚至可以和牡丹媲美,但詩人又把蜀葵之所以不得寵的原因歸結為是數量太多,那么,詩人對眼前盛開著的彩云般的大片蜀葵似褒非褒的復雜心態用“無奈”二字,表達得恰如其分。
詩的末尾兩句,因為有起始句的鋪墊,顯得水到渠成,詩句自然,樸實無華。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徐夤《蜀葵》詠蜀葵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