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須插滿頭歸分韻賦詩得歸字》詠菊花詩鑒賞
朱熹
去歲瀟湘重九時,滿城寒雨客思歸。
故山此日還佳節,黃菊清罇更晚暉。
短發無多休落帽,長風不斷且吹衣。
相看下視人寰小,只合從今老翠微。
這是一首詠菊憶舊的詩。詩中寫今日登上了天湖山,回憶起去歲在瀟湘度重陽時賞菊的情景。因而又慨嘆暮年發稀壯志不遂,天地窄小,無用武之地。
這首詩的題目是化用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一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是指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天湖山,在福建省甌縣西北十里處。據說此山有三十六景,詩人故于九日登之。
詩的首聯“去歲瀟湘重九時,滿城寒雨客思歸”。是對去年在湖南瀟湘一帶過重陽節時情景的回憶。看來詩人對那次重陽節過得也并不夠愉快。重陽本來是秋高氣爽的季節,而那里卻是“滿城寒雨。”這種不愉快的環境又進一步引起了游客的思歸。思歸,即回家鄉。朱熹本來是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因父親朱松宦游建陽之考亭(在今福建省)遂安家于此,朱熹也隨父寓此,故于此登天湖山。
頷聯“故山此日還佳節,黃菊清罇更晚暉”。是緊承首聯之意來寫的。這是詩人一種美好的想象。他現在登上了天湖山,又想到了去年曾游的故山,并推想到故山今日過重陽時一定又會有好多人去登高度節吧,那節日也一定會很隆盛吧?清罇美酒對著滿山的黃菊,還有那夕陽殘照的晚暉,一定是詩情正美,酒意正濃吧! 今日在這里我一面把菊花插滿頭,一面高吟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佳句來度重陽節。但是詩人進一步一體味,物雖然是故物而山卻并非故山了,當然情也更非故日之情了。
詩人在前兩聯中本來是由回憶、聯想到即景抒情的,可是當他一想到那故山的黃昏美景時,便自然而然的又想到了自身。于是又轉入了頸聯的嘆息:“短發無多休落帽,長風不斷且吹衣”。頭發短而且稀,這是年邁的衰象。但是詩人又怕透露出這種衰老的跡象,他怕象孟嘉那樣被風吹落了帽子,遭人取笑。據《晉書》記載: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僚佐畢集,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知覺,溫命孫盛作文嘲嘉。今日雖然還未象孟嘉那樣被嘲弄,但是長風卻是無情的,它又不斷的將衣衫吹起,又不得不露出衰邁的老象來。杜甫在《九日藍田會飲》中也曾嘆息道:“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朱熹這里也有化這幾句杜詩的含義。在尾聯中,詩人又將筆意一轉再由個人的衰邁寫到了國家前途的黯淡,偏安不振的現實。“相看下視人寰小,只合從今老翠微”。“人寰小”本是說天地宇宙或人世間太狹小了,而這里是指南宋王朝的國土的不斷淪喪、不斷縮小,但南宋的統治者們卻不知道抗金收復失地,而是一味的妥協投降。詩人本來是主張抗金和振興國家的,但又不斷的遭到韓侂胄等人的攻擊和陷害。于是詩竟無可奈何的說“只合從今老翠微”。意思是說我只好同青山一道老去! 或者只好隱忍專意注書,整理古籍,不去管那些政事吧!
此詩委婉含蓄,名為詠花,實則懷古。詩中別有用意。
上一篇: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詠菊花詩賞析
下一篇:張孝祥《鷓鴣天詠桃菊花》詠菊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