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照樣升起
那時的盧迪突然認識到人生是如此短暫,以致你很可能沒機會追求自己的夢。
對于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哈佛大學的學子記得林肯的這句名言:“我們關心的,不是你是否失敗了,而是你對挫折能否無怨。”面對挫折無怨無悔的人會屢敗屢戰,越挫越勇,最后的勝利和榮耀會屬于他們。
知名運動員丹尼爾·盧迪的勵志故事,曾激勵過許多哈佛學子走出人生的黑暗。丹尼爾·盧迪是一位富于鼓動性的演說家,也是一位知名的橄欖球運動員。
如今,盧迪已經成為人們愛慕的明星,他自信、風趣、幽默、健康。然而,盧迪的成長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兒時的他曾因被人嘲笑體育夢想消沉不已。
盧迪在伊利諾伊州喬列特長大,從小就耳聞圣瑪麗大學的神奇傳說,夢想有一天去那兒的綠茵場打球。但當時盧迪的體育才能并沒有為人矚目,只能說表現平平。大家都認為盧迪的夢想只不過是一個空想。朋友們對他說,他的學習成績不夠好,又不是公認的體育好手,不要異想天開了。
因此,盧迪拋棄了自己的夢想,他不再夢想到球場上踢球,而是走上了一個平凡人的道路:結束平平的學業,到一家發電廠當工人。那時的盧迪早已對自己失望,一心只渴望娶妻生子、平淡生活。
不久,一位朋友上班時死于事故,盧迪震駭不已。這位朋友是他兒時的玩伴,他們約定要在退休后一起釣魚旅游,然而一切都不可能了。那時的盧迪突然認識到人生是如此短暫,以致你很可能沒機會追求自己的夢。兒時的夢想再次閃耀在盧迪的眼前,原來它從未離開。
1972年,他在23歲時又開始讀印第安納州圣十字初級大學。盧迪在該校很快修夠了學分,終于轉入圣瑪麗大學,并成為幫助校隊準備比賽的“童子軍隊”的一員。
盧迪的夢想很快要成真了,但他卻未被準許在比賽中穿上球衣。第二年,在盧迪多次要求后,教練告訴他可以在該賽的最后一場穿上球衣。在那場比賽期間,他身著球衣在圣瑪麗校隊的替補隊員席就座。看臺上的一個學生吶喊道:“我們要盧迪!”其他學生很快一起叫喊起來。在比賽結束前27秒鐘時,27歲的盧迪終于被派到場上,進行最后一次拼搶。不負眾望,盧迪的表現出色,隊員們幫助他成功地搶到了一個球。
17年后,盧迪再次回到他夢想綻放的地方——圣瑪麗大學體育館外的停車場。一個電影攝制組正在那兒,為一部有關他的生平的電影拍外景。
心靈感悟
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追逐夢想之旅也并不平坦,故事中的盧迪卻因堅定的信念和對夢想的執著,即便多次上場的要求被拒絕,他也從不言棄,最終贏得了自己輝煌的未來。
人生忠告
孩子,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很多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各樣的挫折而黯然退出,沒有堅持下去。事實是,這樣的人永遠無法獲得成功的青睞,只有那些越挫越勇,總能堅強地一次次爬起來的人,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哈佛大學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也是哈佛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心所在。在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進行了被媒體稱之為“震撼美國學術大廈式”的創新核心課程改革。學校規定,本科生四年必須修滿32門學期必修課程,其中8門為核心必修課程,從專業課大多要求12門學期必修課程,其余12門為選修課。
上一篇:夢想
下一篇:汽車不屬于我們